鉴定会现场 数码影像技术专家刘宽新公布鉴定结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李树峰对鉴定会进行小结。 晋城市信息中心主任郭宗泽提倡摄影大展的规则更规范,更具发展的眼光。 鉴定会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刘伟主持。 《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李涛分享多年的经验。 2012年1月31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作品鉴定会在《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召开。数码影像技术专家刘宽新;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编李树峰,晋城市信息中心主任郭宗泽;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刘伟,《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李涛,晋城市信息中心新闻部、信息科科长姜毅;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解海龙,著名摄影家李少白;《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执行副主编张惠宾、《文艺研究》艺术编辑室主任金宁等摄影界专家,以及来自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搜狐网、腾讯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等媒体的记者,出席了本次鉴定会,共同见证了鉴定会全部过程。 《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展览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九届。自第八届以来,主办单位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一家,扩展到《人民摄影报》、山西晋城信息中心三家。大展组委会本着繁荣摄影艺术创作,出作品、出人才的目标,尽最大可能为广大摄影人搭建起一个平台,促进艺术交流。大展采取了网上投稿的形式,这两届大展征稿都达到二万多幅组,可见踊跃程度。 2011年12月中旬,大展组委会聘请专家组成了评委会,在山西晋城,按照程序,对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参展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评选,并邀请了30名摄影爱好者现场观摩。随后,评选出的作品在网上进行公示。 2012年1月2日,大展组委会获知白锁亮先生在博客中对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评选出来的作品《雄志越太行》(组照)和《圆梦》(单幅)提出了质疑。针对这个事件,大展组委会高度重视,1月3日紧急召开电话会议。一方面,第一时间联系白锁亮先生,向其表示感谢,他的意见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展组委会发布对作品进行再鉴定声明,积极开展工作,与相关人员联系,调取原始图片数据,筹备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作品鉴定会,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宗旨,邀请影像专家、媒体记者广泛参加鉴定会。 鉴定会由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刘伟主持。他通报了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征稿、收稿、评选以及作品公示的相关情况,并介绍了举办本次鉴定会的初衷与立足点。紧接着,数码影像技术专家刘宽新,作为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特聘鉴定专家,向到场的大展组委会成员、评选委员会委员以及媒体记者,详细阐述了在本次鉴定中所执行的相关准则和依据,随后公布了对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社会纪录类”作品的鉴定结果。经过将参展作品与原始作品对比,运用技术手段和摄影特性分析方法,检查像素是否移动、遮盖,受到质疑的《雄志越太行》(组照)存在明显的后期处理痕迹,不符合大展征稿启事要求。而另一幅受到质疑的作品《圆梦》(单幅),经过查验原始图片后,发现除对画面进行小幅裁剪和镜头校正外,并未对原始像素进行移动、遮盖,符合本次大展征稿启事要求。 在鉴定会上,刘宽新先生还将在鉴定过程中发现的部分不符合大展征稿启事要求的参展作品,一并提交大展组委会讨论。期间,因出差未能到会的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朱宪民,专程打来电话,表达了对参展作品进行鉴定的支持。在摄影界专家与媒体记者的监督下,大展组委会最终达成共识,《雄志越太行》(组照)存在利用电脑移动像素的痕迹,《圆梦》(单幅)作品真实,但该作品曾获第二十届河北省摄影艺术展铜奖 ,二者均不符合本次摄影大展参展规则,取消其所获奖项。同时还有20余幅(组)作品被取消获奖资格。大展组委会决定将最终认定符合规则的结果在网上再公示半个月,请摄影业界和各方面的朋友提出意见。 随后的时间,与会的摄影界专家、媒体记者就“技术”、“规则”、“人”三个不同层面,针对目前国内各类摄影大展存在的一些状况发表了自己观点和看法。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的当下,如何合理利用摄影器材和数码科技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繁荣摄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数码影像技术专家刘宽新特别强调,千万不能排斥新技术、新科技,最近几年各级摄影大展,有不少参展者往往是不懂数码影像技术而吃亏。摄影大展的规则如何制定和完善则是讨论的重点。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解海龙指出参展作品可以进行剪裁,那么剪裁的“度”是什么?色彩可以调整,那么调整的“度”是多大?这些都是需要规范,需要量化的地方。著名摄影家李少白在发言中说到,摄影大展需要对奖项分类有明确的界定,有了明确的界定才能规范参展人及其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徐静建议,举办摄影大展时,除制定细致严格的征稿启事,还应当对征稿启事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帮助更多摄影人理解,避免出现误读。《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李涛介绍“金镜头”奖的评选经验,评选过程可以更公开,网络直播评选过程,并借助网络与广大摄影人进行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家一致认可亟需出台中国摄影大展评判标准体系的同时,晋城市信息中心郭宗泽主任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思,提出如何在制定更为细致全面的规则与鼓励更多人参与之间进行平衡的问题,主张摄影大展规则制定需要具有发展的眼光。《中国摄影报》记者郑丽君对于摄影大展的评委构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除了摄影界专家之外,也需要摄影大展主题内容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在会上则再次强调了“人”的因素,指出要解决目前摄影界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依靠我们摄影人自身,需要“文化摄影人的自觉”。 最后,李树峰对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作品鉴定会进行了小结,指出本次鉴定会,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维护社会记录类作品真实性”的原则召开的,大展的主办单位没有私心,为的是给摄影业界提供平台,推进摄影赛事规则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如今,数字技术使摄影更加普及,摄影队伍不断壮大,影展、影赛很多,广大影友积极投稿,摄影事业呈现出十分繁盛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既促使各主办单位要不断改进收稿和评选的规则,设置必要的审查和过滤环节,提高评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向广大摄影人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认真阅读和理解征稿启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投稿;要加强职业修养,抵制利益的诱惑,不要心存侥幸;要与时俱进,了解掌握数码影像后期处理技术。 另一方面,摄影业界还存在一些纠结广大摄影人的学术问题,如:对摄影的类别概念不清晰,把“漂亮”、“甜美”、“干净”当成所有品类摄影的终极目标,肆意取舍,以“美”代“真”,导致记录类作品的文献性目标被遮蔽和扭曲;对拍摄记录作品与进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理不清头绪,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更需要摄影媒体和学术机构加强摄影知识的普及工作,分门别类地传播有关价值和理念。 在场的大展组委会成员和评委都表示,今后要更多地致力于摄影普及工作,同时继续推进摄影艺术的学术建设,致力于摄影大展规则建设,坚决维护社会记录类作品的真实性,推进摄影艺术的健康发展。 现场展示鉴定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