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不淤不冻成传说 海上粮仓海鲜严重缺乏
“不淤不冻”,对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来说,越来越像一个传说。1月初初生冰在黄岛等地开始出现,部分渔船被冰封岸边,水产品市场也让采购年货的市民感受到了“寒意”:本地海鲜严重缺席 ,就连优势养殖品种贝类和海珍品,都比往年少了、贵了很多。“海冰这一海洋灾害正在成为常态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副厅长、知名海洋学者王诗成表示。据国家海洋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至2010年间的海冰灾害,分别给辽宁省、山东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86亿元、26.76亿元,给青岛带来的损失也达到了约1.2亿元。海冰,已成为除了风暴潮之外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海冰3年没断过
一夜之间海冰就“杀”到了,这让殷增世多少还是有些吃惊 。闻讯赶来的武警黄岛边检站官兵帮助殷增世一起清理海冰,加固船揽,防止船揽被海冰撑开造成滑揽。忙活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殷增世的渔船才被顺利“解救”下来。
也就在这一天,初生海冰出现在青岛胶州湾北部,这也印证了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中长期预报室副主任商杰的预测:1月中旬可能有强冷空气影响青岛,水温降到一定程度后,胶州湾近岸或河口处可能出现初生冰,冰期可能会持续至2月份。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算起,胶州湾已经连续3年出现海冰灾害。
大海“病”了加剧冰灾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胶州湾也会结冰。”在黄岛区政府工作的于先生父辈是打鱼出身,但他看到海里结冰一样觉得稀奇。“我父亲说他小时候,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七八还在海上漂着,下再大的雪都不见结冰的。”
诸多海洋学者认为,海洋结冰的原因除了持续的低温之外,海水盐度降低是其背后的另一推手。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任一平介绍说,胶州湾海域有多条河流入海,海水整体盐度在30‰~32%‰之间,属于偏低水平(一般海水的盐度都在34.5‰左右,冰点大约在
“胶州湾最近几年开始出现冰冻,也出现了淤积的情况,这就说明胶州湾已经‘病’了,自身的免疫能力开始降低,海水流量不够,没法自己清淤了,自身的净化能力也减弱了”。市人大代表顾少民曾表示。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专家赵炳来认为,海冰的出现与胶州湾受到人为破坏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填海造陆导致胶州湾面积不断缩水,海水动力减弱,水体交换变得缓慢,尤其是浅海区域,很容易结冰。
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调查,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75年内面积缩小了35%。
冰害重创岛城渔业
鲍鱼死亡70% 、损失20多万元,两年前的那场冰灾,仍是黄岛红石崖街道的养殖户老刘心头挥不去的痛。而在青岛,他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2009年至2010年间的海冰灾害,“冻”掉了青岛 1.2亿元的渔业产值。
因为胶州湾多年的不淤不冻,岛城养殖户向来对海冰灾害并没有太多防范意识,甚至在海洋专家眼里,海冰对渔业的影响也是个新课题。3年前,冰灾突袭而至时,打了养殖户一个措手不及,给他们上了一堂难忘的冰灾知识普及课。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新的海冰灾害又将到来时,从政府到渔民会再度紧张:担心渔船被冻,早早放弃出海;养殖池尽量清空,宁可承担损失……原本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就这样被打乱了。
胶州湾、莱州湾都是著名的“蓝色粮仓”,在海冰灾害面前,粮仓一下子变得如此脆弱,而它的影响却又是那么直接——年夜饭的餐桌上,摆上几样新鲜的本地海货成了奢侈。
天一冷,水产品就缺货
“船不能停在海边,这样会被冻上。”当地居民赵先生说,他们十几天前就接到了相关通知,说过几天可能会结冰 ,提醒大家防止渔船被冻坏。“前两年就有不少船吃亏了。”
问及出海打鱼,赵先生连连摆手:海里打不到鱼,再加上天冷,油钱贵,大部分船早就不出海了,“海里结冰了更不能出海了,一听说降温,大家就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
在胶州营海码头,几十艘大船整齐地靠在一起。一位住在附近的船老大告诉记者,海冰这两年很厉害,每年都有木壳渔船被冻坏、船底进水后沉没的情况发生,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比胶州湾,海冰的影响在莱州湾更为突出。
不能出海,就没有捕获,近海养殖也因为渔船停摆而被迫中止。
“渔船不能出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水产品供应,一是量少价格大涨,二是没有货源。”胶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从烟台市海洋渔业部门了解到,因为常年与海冰相伴,当地水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很稳固的规律,一遇到降温,水产品就噌噌涨价,直到冰雪消融能出海为止,从11月份到次年3到4月份,当地人早已习惯了餐桌的寡淡。这种寡淡,对青岛人来说也有可能将不再陌生。
冻得鲍鱼翻了白肚皮
与捕捞业相比,海冰对“蓝色粮仓”更大的威胁在于养殖。
“池子里的冰有五六厘米厚,每天都有鲍鱼耐不住冻从池壁上掉下来,翻了白肚皮。”回忆当年受灾的情景,老刘仍心有余悸。“胶南、即墨、黄岛有不少养殖户当时受灾比较厉害,他们那边是浅滩养殖鲍鱼,养殖池容易结冰。”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刚介绍说。
另一种海珍品——海参同样遭受重创。在胶南琅琊镇,海参因冰害而死亡的故事至今仍被不少养殖户念叨。养殖户杨先生说,养殖池结冰后,为了给海参补充氧气,他们每天都会想办法破冰 ,有时候还会用增氧机向水下充氧。“成本增加了不少,就这样还冻死了不少海参。”杨先生说,虽然海参价格一路走高,但这两年基本上没挣到什么钱。
时任青岛海洋渔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张永举表示,当时损失最大的不是出海的渔民和季节性水产品养殖户,而是浅海潮间带中鲍鱼、海参以及各种贝类养殖户。城阳的瀛海、黄岛的红石崖、胶南的王台等是冬季水产品浅海养殖的主要区域,也都成了重灾区。后来的统计显示,青岛市因海冰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448万元,海水滩涂养殖的贝类、虾类遭到冰封,海水养殖大棚受损。
野生鱼都可能活不了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仲维仁教授表示,海洋结冰后会影响海水与大气的交换,使氧气无法进入到海水中,生长在海水里的动植物就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海冰对贝类影响最大,蛤蜊、扇贝多养殖在浅滩中,最容易被冻住,另外,对螃蟹、海葵、黄鱼、鲈鱼、六线鱼等也有很大的杀伤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印庚博士举例说,海参的生存温度为
多位海洋专家向记者表示,海冰大面积出现不但会造成养殖水产缺氧窒息,就连野生的动植物也可能活不了。“海冰本身还会影响海水运动,使潮差和波高减小,进而影响到大海稳定的水温、盐度等基本参数。”一位海洋专家说,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渔业资源的生存空间改变,渔场有可能变成了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