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民居海草房从静态传承转向活态传承

来源:记者:彭辉 王红军 通讯员:林永波   发布时间:2015-05-20 19:30:39 

文化学者张松认为:“守旧亦如创新,有时甚至比创新还要艰难。”保护海草房,不仅涉及过去,其结果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及其后代子孙。

原始石块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的奇妙屋顶,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

在胶东半岛的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如今,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海草房已不多见。2006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并成为今年公布的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日前,记者走进荣成市的部分村庄,寻觅这一具有浓郁的山东海洋民俗特色和建筑风格的民居。

海草房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走进矗立着一排排海草房的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抚摸着青石墙上的拴马石,仿佛行走在岁月的长廊里。这个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以前,盖海草房是因地制宜、就地选材,海草、海石可以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东楮岛村83岁的毕远谋居住的海草房是在1970年建造的,“当时盖房子,建墙的石头一部分是从外地买来的山石,还有就是请石匠砸出的海石,4间房需要的1万多斤海草,都是自己从海里采来晒干的……”

作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标本,海草房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历史上,荣成沿海一带的浅海海域,生长着许多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进入秋冬,大量成熟的海草成团地被海浪卷上岸滩,这种海草晒干后会变得非常柔韧。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苫盖屋顶,并就近凿取山石或海石堆砌外墙,建成了海草房。

据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建筑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海草房民居出现于秦汉时代,至宋、金在胶东半岛广为流行,到元、明、清进入了繁盛时期。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

据不完全统计,荣成市现在的海草房有95000多间,分布在317个村,呈零散状分布在沿海区域地带上。荣成市民俗研究者于迎雨表示,在40年前,海草房曾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但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只有荣成市存有相对集中的海草房了。

在荣成,现存最早的海草房有300年历史,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是荣成的宁津所和东楮岛。宁津所尚存海草房一条街,因为明代那里曾驻扎过几百户屯田军户;东楮岛也是海草房保存完好的村落,那里不仅有石头砌墙的地道民居,还有砖头砌墙、磨砖对缝、工艺讲究的海草房,当地人说那是明代官家所建的公用仓房。

一座海草房有70多道工序

“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艺。”港西镇巍巍村村民、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人刘玉启表示,盖海草房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备料、垒墙、苫顶三个大的步骤,而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我们当地人称为“苫房”。

海草房苫房绝对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苫得是否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为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具有经验丰富的“苫匠”来帮助建造海草房。

其实,“苫房”的原理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苫屋顶的材料中除海草外,还掺有一些麦秸。苫房的时候,每苫一层海草要加一层麦秸,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顶上还要特地覆盖一层更厚的海草,也有个别的再盖上一层瓦,这在当地俗称为“压脊”。

而在海边或岛上的渔村,渔民们通常把破旧的鱼网罩于草顶上,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起到防风、防鸟、防盗的作用。于迎雨介绍说,“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因为房顶的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但坡越陡需要的海草就越多,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建造一栋海草房顶需用海草、麦秸秆数万斤,三四个工匠需要十几天的时间才能建成。”

此外,海草房的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民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多山和丘陵地区,沿海的居民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土地较紧张,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较大,院落狭小,街道较窄。

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等样式,每户农舍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屋顶是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在建筑美学上极其独特,而大块粗犷的石头砌成的外墙与毛茸般的屋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建筑堪称一绝,是最具有胶东特色的生态民居。

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

作为几千年来的特色建筑,荣成海草房的历史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而无论是外部的建筑风格及手法,还是内部的结构和实用性,它完全区别于现代所有民间建筑,不仅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民情,对研究沿海民居的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具有丰富的民俗价值、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位从事民俗艺术研究多年的工作人员指出,海草房民居又是民俗文物,它有着《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物属性,能够让现代和未来的人们了解过去、体验过去,成为人居发展史中一项重要的参照物。

确实,海草房民居蕴涵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在建设家园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祭祀信仰等。比如说,当地百姓在建海草房之前都要选地基、择吉日,砌墙基时要有“压宝”的习惯。这天,再贫寒的人家也要吃一顿热腾腾的饺子,人们在吉祥喜庆的气氛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和寄托。海草房建成后,要放鞭、“支锅”、吃“抓着”(一种油炸食品,寓意“越抓越高”)、“拉席上炕”,有的人家还要组织“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一系列活动,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直沿袭至今。

作为文物景观,海草房代表着一个时代,不仅成为一个区域的人文、建筑、民俗等方面的缩影,也是建筑艺术的体现。它高高的屋顶,灰白色的苫盖,灰褐色的石墙,方形的四合院及参差错落的排列,构成荣成沿海区域别致的风景线。

正是鉴于海草房民居的美学价值,它曾经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于迎雨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居》邮票中,海草房与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藏式碉楼、云南竹楼、江南水乡、陕北窑洞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

从“静态传承”迈向“活态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海草房正在逐渐被大量的砖瓦房、楼房和别墅替代。海草房这一珍贵“非遗”已引起了荣成地方政府的重视,依法划定了海草房民居保护村群落,每年拿出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海草房维修。荣成市文体局副局长李晓东说,“海草房的保护实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整体环境风貌控制与重点保护相结合,……”

记者来到今年五一开馆的“渔家傲——荣成人与海”历史文化展馆。记者看到,在展区里有整个海草房建筑工艺的流程介绍。还有制作海草房的拍板、插板、泥板等工具,还有大叶海苔草、绵槐条、帚条、麦秸秆等。

“历史文化展馆里的海草房、文化长廊里的海草房,渔村里的海草房,都是静态的,具有文化标本意义。这是静态传承,而我们现在正向活态传承转变。通过对海草房民居实行保护与适当开发利用相结合,打造出一条独具海洋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景观带,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金饭碗’。”荣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瑞英说。

在暮色中,记者走进寻山街道办嘉鱼旺村,炊烟从海草房屋顶上袅袅升起,渔村抹上了一层诗意和神秘。

这个村有168栋海草房,有17户愿意拿出海草房来作为文化旅游开发。其中,村里协调,拿出两栋海草房作为渔村生活展室。准备开发的海草房,外观是古老的原貌,这就保留了渔民记忆中的场所感,但是内部设施和生活条件则是现代的,设施甚至可达到星级宾馆的标准。

寻山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陈士林说,文物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并不冲突,是相互融合,齐步推进。“比如在嘉鱼旺村,可以发展体验式休闲旅游。外地来的游客在海草房住一晚,早上出去赶海、钓鱼,当一天渔民,体味一下耕海牧鱼的传统渔家生活。”以海草房资源为依托的寻山梦海旅游休闲合作社已于今年6月成立,目前正在有序运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