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发展亟需核心人才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33:55 

一项调研显示上海仍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体

上海位居长江口与东海交汇处,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上拥有一大批涉海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产值约占全国1/8的海洋产业,在海洋科技领域理应具有相当优势。但是日前由徐长乐教授领衔完成的华东师大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课题《上海海洋科技创新服务长三角研究》,在对上海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作了全面比较分析后认为,上海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的发展,亟需海洋科技核心人才。

该课题报告以详尽的数据分析了上海在海洋科技领域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许多人认为上海具有明显优势的海洋科技领域,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清醒面对的现实:

上海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目前上海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数仅占上海科技人员总数的1.2%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员在数量和占比上都低于北京、广东和山东;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欠强。上海尽管有一批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但是海洋科研机构规模偏小,各有归属且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缺乏资源的整合交流,未形成有序的分工协作体系,难以发挥集群效应,近年来上海承担和主要参与的国家海洋科技项目均低于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并且差距还有扩大之势。

长期以来,上海对海洋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政府,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踊跃参与、持续支持的链条。2008年上海海洋科技经费筹集12.3亿元,其中政府资金为8.67亿元,占了70.5%2009年上海海洋科技经费投入19.6亿元,仅占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4.5%。融资渠道单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海洋科技研发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科技海洋产业发展乏力。目前,上海仍以传统的海洋产业为主体,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构成了上海的三大海洋支柱产业,2009年三者的增加值达到1822亿元,占了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3.0%,而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仅0.04亿元,海洋电力业增加值仅0.33亿元,分别仅占全国的0.1%1.6%,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咨询服务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其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普遍规模小、产值低,难成比例。此外,上海一些重点海洋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船型设计、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仍处于落后乃至空白状态,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从海洋科技力量的配置及协同情况看,由于上海海洋科技机构分属中央与地方的诸多不同系统和部门,造成上海海洋科技力量的相对分散、协同性差,对海洋科技重大研究项目难以有效统筹协调,海洋资源信息大都因为部门所有而难以共享,海洋科技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此外,涉海企业之间以及涉海企业与涉海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交流,不能有效地整合集聚资源,脱钩现象明显,以至于出现了上海一方面拥有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颇具实力的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却尚未培育出与其地位相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或不足,课题组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是注重海洋科技核心人才的培养,包括技术核心人才、优秀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科技人才,上海可利用海洋学者计划、海洋科技人才工程和优秀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结合国家重大海洋专项,依托国家重点涉海实验室、重点涉海学科和相关科研基地,形成上海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其次是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整合上述优势海洋科技力量,课题组建议可由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统一组织协调、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统一而又高效灵活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再次是鼓励涉海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创新渠道多元化。政府可以资助项目为龙头,长期扶持一批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合作的产业技术服务研究联合开发体,促进技术共享和技术扩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