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伙浆囝到渔船高产老大

——“渔民教授”忻阿来征服大海历程之一

来源:孙和军   发布时间:2015-05-20 19:39:49 

忻阿来,1920年出生于今普陀区沈家门墩头,高祖从宁波东钱湖陶公山迁居来此,世代皆为捕鱼好手。

陶公山是越国大夫范蠡泛湖隐居于此并改名为陶朱公而得名。陶朱,即逃诛,为逃避越王勾践诛杀也。范蠡在此开始以养鱼为生,写就了中国第一部养鱼经,鼓励百姓养鱼捕鱼,以渔富民。后从事商贸经营,遂成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根据富阳万市村忻氏家谱序言记载,范蠡隐居四明东田(钱)湖,取名陶公山,自号陶朱公,改姓为忻,家谱中还绘有先祖范蠡的画像。范蠡的后代为什么改姓为“忻”?其中有一说法,就是心中有斤两,很会做生意的意思,符合范蠡经商致富的传奇经历。名老大忻阿来可能就是范蠡的后裔,只不过,范蠡在东钱湖养鱼,成为养鱼贩鱼专家;忻阿来在东海捕鱼,成为专家型的捕鱼名老大。

忻阿来15岁下海捕鱼,先是在一个叫陈金生的渔东船上扳二桨。解放前大都采用雇工经营的形式,实行“长元制”,扳二桨是木帆大对船作业偎船中级别最低的渔工,相当于任人差遣的伙浆囝,年工资虽然有包薪、开脚、拔份三种,但是包薪只有375~450公斤谷米,开脚只有0.5~0.6股数,拔份只有1.7~1.8%。旧时有一首渔歌叫《船上人马歌》,把船上人员职司用数字串起来吟唱:“一字写来抛头锚,头锚抛落船牢靠,锚挈起来心里安,乾隆皇帝游江南;二字写来扳二桨,厨顿一到做鱼羹,鱼羹会做一篮多,西周文王来卜课……”烧饭煮鱼是他必做作业,其余时间还得和船上人一起干活。

出身捕鱼世家的忻阿来自幼天资聪明,上了渔船,到了渔场,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虚心请教别的渔工航海驾驶技术、捕捞作业技术、渔场位置、鱼汛规律、观天测海……在一次次的出海中,他耳濡目染,将一招一式牢记在心。“世上最苦三件事,抲鱼打铁磨豆腐。”作为渔家子弟,捕鱼就是唯一的生存手段。忻阿来从祖辈艰辛的人生历程中,体验到命运对穷苦渔民的不公与苛刻。他的祖父船上技艺是响当当的高超,可是自己没有资金造船置网,只能一辈子被渔东老板雇为船老大捕鱼。长年风里跌浪里滚,仍难以维持生计。产量高时,东家还能给点好脸色看;碰上网具有损毁的,或是碰上打雹刮大风不能生产时,东家的脸色就比天上的乌云还阴沉,所以,忻阿来在自己受雇落船的那一天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个高产老大。凭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父老乡亲,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这个心愿,忻阿来心里藏了整整十年。伴随着大海起起伏伏的沉吟和斗海人颠颠簸簸的苦乐,也伴随着忻阿来驾船航海、撒网捕鱼技术的日渐上手。

十年的心愿与奋斗,都被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所谓“知子莫若父”。

1945年的春天,忻家终于作出了这个穷人家庭最体面、最重要的决定,父亲出面从渔行里租来了一艘木帆船,让25岁的忻阿来当老大。从此,忻阿来开始了独立捕鱼作业的生涯。

小渔船没有起网机,23寻节头、14寻袋的渔网(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全靠船上一家子肩背手拔起网,作业过程相当辛苦。是的,再辛苦也得拼命干,一是家里等着开锅,二是渔行等着收租船金,租船金俗称“行头钱”,忻氏父子几人一口风一口浪地漂在海上讨生活,挣来的钱除了付过“行头钱”,所剩无几。当时物价暴涨,忻家老少的生活很难艰难。

渔家硬汉哪一个不是从风浪摔打下磨炼出来的!面对艰辛困苦,忻阿来在努力多捕一网鱼的信念支撑下,作为一个船老大的综合技术和素质也与日俱增,日渐精湛。他成为当时墩头一带公认的高产老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