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池塘养殖

来源:王会芳   发布时间:2013-07-03 10:38:56 

海蜇属大型食用水母,以小型浮游动物及少部分大型浮游植物为食。海蜇自游泳能力弱,但具有较灵敏的感觉器,能在不同水层垂直移动,在风平浪静的黎明、傍晚和多云的白天,常浮游于水域上层;大风、暴雨、急流、烈日和夜晚,多活动于水域底层或近底层。这种垂直移动功能,在自然界对保持其种族的生存和分布区域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人工养殖观察管理及捕捞也可利用这一特性。

在我市,海蜇池塘养殖已有十年的历史,成为主要的海水养殖种类。下面就将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简要介绍给广大养殖户,供参考。

一、海蜇对环境因子的要求

海蜇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4℃,最适生长水温为18~25℃;适应盐度为8‰~32‰,最适盐度为16~26‰,在最适的范围内,盐度越低其生长越好,还必须注意的是,塘水的盐度差不得超过10‰,否则将引起海蜇的大量死亡。在养殖过程中,水体溶解氧不低于2mg/l,最好不低于4mg/l;氨氮低于0.6mg/lpH应控制在7.6~8.5

二、池塘的基本条件

养殖海蜇的池塘要尽可能大而深。池塘面积最好在20亩以上,大塘好于小塘。水深1.5米以上,最好2米以上,有利于躲避夏季的酷热天气和大风暴雨天气。在海蜇的生长后期,换水量较大,要求池塘进排水通畅,能自然纳潮更好,以减少开支。一般来说,我们养殖海蜇的池塘都是虾池,边滩面积较大且坡度过缓,要加防护网,防止大风将海蜇推向池边,造成伤亡。

三、池塘整理与消毒、肥水、设置拦网

冬季将池水放干,冻晒池塘,清除池中杂物过多淤泥,也可以将蛏床做好,蛏床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0~20%即可。放苗前一个月要对池塘进行整修、进水、药物清塘、肥水,方法与一般的池塘养殖相同。进水前设置好防搁浅网及进出水口拦网,拦网用插入池底的竹竿或木杆支撑,上端穿结塑料绳,下端埋入池底,网顶要高于最高水位10cm以上,拦网要挺立、牢固,不能有死角或网兜。防搁浅网设在最高水位时水深0.5m处。肥水7~15天后,池水透明度达30cm~60cm,为了增加饵料生物量,可向池水中接种轮虫或卤虫。

四、养殖方式

海蜇养殖初期,都是一次性每亩放养1~2cm的小苗300~500个,达到商品规格后捕捞,一年只能养殖一茬海蜇,产量和效益都不稳定,养殖失败率很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养殖方式逐渐得到改善,目前,多采取了放养大规格苗种(俗称蛋黄苗)的多茬养殖方式,我们将其总结为“两步多茬养成法”。

两步:从海蜇苗种繁殖场买回伞径1cm的幼蜇,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中间暂养池或室内水泥池,养殖10~20天,长成3~8cm的大规格苗种(蛋黄苗),再分池放养到成蜇池养成商品蜇。

多茬:一个养殖期放养3茬以上,每茬亩放苗30~80个蛋黄苗,捕捞3~5茬。一般在上茬海蜇捕捞后或捕捞前3~7天放养下茬,但需强调的是存池海蜇最好不要超过两茬,以免造成存池量过大造成生物饵料的过度消耗。

苗种放养

1.苗种选择 选择体态较好、游泳舒展、活力强、规格整齐、色泽鲜艳的幼蜇。2010年我们引进了江苏海蜇(江苏红),养殖效果很好。

2.苗种运输 运输前3小时停止投喂,用塑料袋充氧运输:充氧60~70% ,装水30~40%,装伞径1㎝左右幼蜇2000~8000头,可装运蛋黄苗150个;本地运输4小时以内不用充氧,采用50升塑料桶装水40%~50%,装蛋黄苗150200个。根据水温及苗种规格决定具体装运数量和运输方法。运输过程中要避光,防高温。

3.放苗 当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着手放苗。选择晴天的早晚无风时,在水深50㎝以上的背风处,多点投放。蜇苗运抵养殖池后,将盛苗塑料袋放入池水中静置5~10分钟,打开袋口适当地加一些池塘水,让苗适应5分钟至10分钟,待袋内外的水温、盐度接近(温差小于3℃、盐差小于5‰)后再将苗缓缓放入池中。要注意育苗池的水温、盐度、PH值与孵化池或暂养池的差别不能过大。放养伞径小于1.0cm的稚蜇成活率普遍不高,而伞径达到3~5.0cm的幼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养殖成活率可以大幅度提高。1cm的小苗都要暂养到3~6cm(俗称蛋黄苗)左右时再分养,既可提高成活率,又可准确掌握存池量,管理有针对性。

4.放苗密度 海蜇放养的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苗种规格、混养情况及所要达到的商品规格、产量以及养殖方式来确定。以往的资料介绍一次性亩放200~500头,这样一次放苗过多则可能难以养成商品规格,并会因饵料匮乏造成大批死亡,养殖失败。现在提倡分批放养,放养大苗(蛋黄苗),分批捕捞,捕大留小,保持合理的存池量,我们将其总结为“两步多茬养成法”。暂养池放养8000~12000/亩,养成池亩放30~80头。

5.混养种类 混养品种有虾类、贝类(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等)、鱼类、蟹类。虾苗最好比海蜇苗早放养15~30天;如果海蜇与贝类混养的话,贝类的密度不可太大,一定要注意肥水,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5~50㎝;如果要在海蜇池中混养牙鲆、河豚等肉食性鱼类,最好养殖鱼苗,而且鱼苗要比海蜇苗晚放养20~30天,以免放养的小幼蜇被鱼吞食。

五、日常管理

海蜇养殖主要通过换水及人工肥水来维持水中饵料生物量,促进海蜇生长。所以,海蜇的养殖管理主要还是水质调控和饵料生物的培养及代用料投喂及病害防治。

前期: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饵料状况良好,10天内不用换水。10天后每天向池内注水约占池塘水量的10%~20%,至20天将池水加满,进水要缓慢。

中期:换水条件好的池子可每次换水5~10%,进水要缓进缓排。随着海蜇的生长,换水量应逐渐加大,但一定要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不可大排大进。要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数量。保持塘水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5cm~50㎝,视水质肥瘦,每半月追施适量的发酵鸡粪等有机肥或化肥,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遇到大风、大雨等坏天气最好不要换水,可将上层淡水溢出,以免环境变化太大对海蜇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在适盐范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有利于海蜇的生长,而且对培养池水中的浮游生物有利。因此,有条件的池塘可引入适量的淡水,但淡水的加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死亡。

最近两年,也有的养殖户为了补充饵料的不足,大量投喂蜢虾、杂鱼、豆粉、花生粕等浆液及蜇贝配合饲料,我认为这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以代用料为主来解决饵料问题。

后期:放苗25~40天后,体重可长到2.5Kg以上,这时可用抄网捕大留小或拉网将够规格的成蜇一次性捕捞,放养下茬苗,同时搞好水质的调控和饵料生物的繁殖,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到秋季一次全部起捕。

六、病害防治

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萎缩、长脖、平头、气泡、沉底、烂边、鲺病等病害逐年增多,应引起重视。病害防治研究落后于生产,一些疾病的病因还没有查明,加之海蜇对多数化学药物敏感,药物治疗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从池塘清整消毒、放养优良苗种、培育良好水质和充足饵料上下功夫,日常根据水质情况,投放微生物制剂、水质、底质改良剂,调控好水质,抑制有害生物繁殖,保证充足的天然生物饵料。换水或雨季时注意海水水质及温盐变化,留意周围养殖场的消毒、治病及农田用药,避免引入被药物污染的水或赤潮水。要随时注意水的透明度,透明度过高易滋生青苔,抑制浮游生物的繁殖,导致饵料缺乏,应及时捞出或药物杀灭。

七、适时捕捞

海蜇养殖20~40天,基本可达到2.5公斤以上,就可以捕捞销售。如果水质或饵料等其他原因造成海蜇出现萎缩,最好及时捕出,即可获得部分收入,又可避免海蜇死亡沉底后败坏水质,导致其他混养种死亡。

养殖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优质的苗种,合理放养,科学管理水质,保证饵料供应。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