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海蜇养殖户反映,海蜇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停止生长或长得很慢,这是为什么呢?池塘条件、放养情况、管理措施等不同,海蜇不长的原因各不相同,笼统分析原因如下。
一、海蜇生长慢或不长的原因
1.饵料生物缺乏,海蜇营养不良。
2.池塘水质老化,条件差,不适宜海蜇生长。
3.放养密度大,超过了池塘的承受能力。
4.藻相不好,池水中缺乏有益优质藻类,而优势种为甲藻、裸藻或蓝藻等有害藻类。
5.海蜇种苗质量差,或蛋黄苗暂养时间过长,成为“老苗”。
二、解决办法
1.移植培育天然饵料—小型浮游动物,移植一定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见到效果。目前,移植的种类有轮虫、桡足类,但因桡足类的大批量培育较少,而轮虫较易培养,一般都移植轮虫。
2.强化人工投喂,注意饵料种类选择、加工方法科学、投喂泼洒均匀。饵料原料多种多样,杂鱼、杂虾、豆粕、花生粕混合或交替投喂;粉碎加工粒度要细,粒径要小于1毫米,豆粕、花生粕最好发酵一下,使其在水中的悬浮时间延长;投喂时间长,次数多(每日3次以上),均匀泼洒,延长摄食时间。
3.针对具体的水质问题,采取换水、施肥、泼洒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等相应措施,改善水质,保持水体盐度16~26‰,PH值7.8~8.5,溶解氧大于4毫克/升,氨氮小于0.6毫克/升,透明度40厘米左右,水温18~25℃,溶解和悬浮有机物少。
4.根据池塘条件及管理水平决定放养密度,一般保持50~80个/亩,密度过大可适当疏苗。另外,不要老少三代同塘,最好在上茬海蜇捕捞后或捕捞前1周放养下茬,以免因密度过高,即影响了小海蜇的成活,又影响了大海蜇的生长,进而影响全年的养殖效果。
5.改变藻相,培养出优质的藻类。如果池塘中的甲藻、裸藻等藻类较多,可通过换水、移植有益藻类等方法改变藻相,也可泼洒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有害藻类生长,一般不提倡用杀藻剂,但在迫不得已时也可适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