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土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大陆”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9:42:2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编者按 人口数量持续攀升而耕地面积日益逼近18亿亩高压红线,粮食安全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专家呼吁,中国在守住黄色耕地红线的同时,应科学深耕“蓝色土地”,科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拓宽食品来源,储备“蓝色粮仓”,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压力。

土地红线愈勒愈紧,“蓝色土地”待深度开掘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中国耕地面积目前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人口数量却持续攀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3.4亿。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国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

事实上,除了黄色国土以外,我国还有广袤的“蓝色土地”。在力争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蓝色耕地”可成为缓解粮食安全压力的“新大陆”。因此,我国应科学、深度挖掘海洋渔业资源潜力,拓宽人们的食品来源。

所谓海洋食品,是指海洋中一切可供人们食用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蟹、贝、珍珠和藻类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1年将鱼肉确定为人类21世纪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称世界56%的人口摄入动物蛋白质中至少有20%来自鱼类,并预测未来全球鱼类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介绍,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有20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难以估计,海洋生物将成为人类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资料显示,从投入的角度看,粮食投入高于渔业15倍左右。海水养殖的亩效益是粮田的10倍,被称为“一亩海水十亩田”。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5成。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副所长王勇强介绍,世界上很多长寿国家都与人们吃鱼多有关,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平均寿命排行榜,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6岁,男性为79岁,位居世界长寿冠亚军,这与日本人大量食用鱼类有关。

“渔业大国”但非“渔业强国”,须科学深耕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表示,目前我国渔业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0%以上,养殖水产品占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的70%。但是,我国粗放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仍占较大比例。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孔杰介绍,由于粗放的生产方式,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和产出比例日渐失衡。以扇贝为例,10多年来,我国扇贝养殖面积扩大了5.46倍,但产量仅增加了1.27倍。

专家分析认为,粗放的经营方式以及涉水工程大量挤占渔业水域和滩涂资源,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地。而捕捞强度过大以及工业污染和生活排污,严重损害了渔业水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我国海洋渔业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突出,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此外,我国现有渔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仍显滞后,渔船、渔政渔港、标准化养殖池塘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渔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水产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慢。

有专家表示,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即在特定海域有计划地培育、管理渔业资源,营造适宜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地控制鱼类的生态系统,推广养殖生态环境修复、养殖品种抗生素替代与药残控制技术等,实现无公害水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强资源修复行动,加大人工增殖放流投入,发展休闲渔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海洋渔业目前养殖业是主力,随着近岸海水环境受到养殖的影响,养殖从近岸向远海延伸是必然趋势,但远海养殖何种品种、装备设施升级和养殖污染的处置都需要科技突破的支撑。”

碳汇渔业或成渔业发展“新航标”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表示,在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支撑下,碳汇渔业将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新趋势。“碳汇渔业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渔业活动。”他说,“发展碳汇渔业,实际上就是提高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可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亦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

研究表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都由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在内的海洋生物完成。土壤中的碳保存期为几十年或几百年,而由海洋生物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以保存上千年。

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100万吨到137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440万吨二氧化碳,10年合计移出4415万吨二氧化碳。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植树造林50万公顷以上。

唐启升介绍,发展碳汇渔业的途径主要包括:构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生产新模式,进行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建设,开展水产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促进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建设。

山东省荣成市俚岛就形成了海带—鲍—海参多营养层次养殖生产模式:上层放养海带,在筏架中层放养3厘米以上的虾、扇贝,在海区的下层放养3.5厘米以上鲍鱼,海区底部低播刺参。

这一海水健康养殖模式利用各种海水产品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向海底大量投掷礁石和废旧轮胎,使海带裙带黑藻大量生长,形成了海底森林,给海参、鲍鱼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同时,它们也有效吸收了鱼类的排泄物和贝类的分泌物,丰富的藻类还给贝类提供了必需的食物;贝类的分泌物成为鱼类的饵料,有效避免了海水的富营养化,形成了人工的海水养殖生态化循环体系。

在此种养殖模式下,俚岛200亩的实验区亩产从0.5万元提高至16.4万元,固碳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显著提高。

美国国家海洋渔业署东北渔业科学中心纳拉干实验室主任、世界大海洋生态系之父肯尼斯·谢尔曼评价俚岛养殖模式说,这一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将阳光变成了高档海产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不仅没有对海洋环境造成压力,而且吸收移出了碳、氮、磷等,对控制近海富营养化、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巨大。(《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2期,记者 张旭东)

中国开始“深耕”海洋

720日,广东省发改委透露,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至此,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鲁、浙、粤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全部落定。加上前不久批准设立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海洋经济进入全面布局、加速发展阶段。

那么,海洋经济的内涵是什么?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容子。

半月谈:什么是海洋经济?它包括哪些内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

刘容子:海洋经济是在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国民经济的领域,在每个国家和各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在我国,海洋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里明确的,简单地说,海洋经济就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形成的各类海洋产业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海洋经济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要海洋产业,另一方面是相关经济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现在有12个,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新兴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等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有20个,包括海洋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预警预报等。

我国海洋经济真正形成只有十几年。在此之前,我们主要是部门管理的一些涉海产业,比如渔业里的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里的海洋运输业、油气里的海洋油气业等。过去海洋经济规模很小,但最近10多年发展的态势非常猛,海洋经济的产值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有的产业增速达到20%以上,整个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3.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9%。其中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占整个海洋经济的比重约为40%,相关经济活动占60%

半月谈:“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刘容子:“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是2001年在联合国正式文件中提出来的。因为海洋既是资源,又是通道,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我国,一系列数据也可以说明,国民经济正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正因为如此,我国海洋经济布局不仅仅是山东、浙江、广东几个点,而是整个沿海地带。从北往南看,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加上今年批复的三个省的规划和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带状和点状空间布局基本成形。

30多年来,沿海地区发挥海洋区位优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引领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了第一次沿海开发战略;现在,随着海洋经济的全面布局,我国正在实施第二次沿海开发战略。应该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半月谈:今年以来,我国已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发展海洋经济,这几个地方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会不会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刘容子:应该说,3个省份各有特色和优势。首先是山东,称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半岛和蓝色两个方面,就是说不仅仅发展海洋经济,还要陆海统筹发展。现在,无论是劳动力要素、生产资料要素,还是空间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在海陆之间都存在着分割。

拿海洋污染来说,环保局不下海,海洋局不上陆,没法统筹。因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重点探索一种新的机制,使各类要素在陆海之间建立关联,统筹发展。

然后是浙江,主要是舟山新区。舟山作为一个地级市,经济总量并不大,但它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最前沿,又处在我国海岸线中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舟山新区发展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海岛开发。海岛是重要的海洋经济带,我国海岛法已正式生效,舟山海岛多,海岛的科学开发利用要靠舟山来试验示范。

二是新能源建设。浙江是经济大省,但能源短缺,每年闹“电荒”浙江都受影响。因此未来舟山要重点发展能源产业,包括海洋新能源的开发。

最后是广东。广东作为一个大省,海岸线较长,海洋资源类型丰富,海洋经济产业齐全,产出也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未来应该是综合发展。

总体来看,国务院先后批复的三个海洋经济试点规划还是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只要发展得当,就可以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半月谈:我国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刘容子: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资源环境的制约。比如海岸线资源,目前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中有接近1万公里已经人工化了,人工化海岸超过了一半。这个数字,20多年前我们还不到10%,这些年发展之快超乎想象。天然海岸线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如今已到了稀缺的地步。

第二,技术装备的制约。我国造船总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高端船舶制造我们还不如日本和韩国,还有一些船上的装备,我们也要靠进口。如果我们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到海洋更深更远的地方活动,必须依赖先进的工具,如一些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这方面,我们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第三,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九龙治海”问题。海上有很多支队伍,边防、交通、渔业、海监等等,这么多队伍各管各的,权责不清,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利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最优使用。而国家海洋局目前协调力度不够。对一些违法行为,国家海洋局只能跟踪、监视、取证,无权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和索赔。

半月谈:如何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容子: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海洋自然环境很特殊,而人类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现在许多地方在利益驱动下,大范围地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影响极大,改变了海洋的水文状况和动力条件,可能带来无法预测的灾难。这是我们发展海洋经济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我认为,要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应适当放慢脚步,特别对于填海、海岸人工化要十分小心,应当通过一段时间的检验,看看大海的反应。其次应有科学的规划和论证,绝不能像现在有的地方那样,拿着地图圈一片海域,就开始开发建设。最后还应有严格的管理办法。与建设用地一样,现在每年建设用海也有指标,但执行的力度远远不够。我建议,应该像保护耕地一样,设定一条建设用海的红线,不能突破。

[NextPage]

扩展阅读

中国海上生态保护机制亟待完善

今年6月以来,蓬莱19-3油田连续发生溢油事故。近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报告指出,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这次事故使得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的渤海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溢油事故的处理过程也暴露出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在海上生态保护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责任明确,生态赔偿却很难

今年1111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事故原因调查结论: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蓬莱19-3油田生产作业过程中违反总体开发方案,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失,明显出现事故征兆后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此导致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

92日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中国在渤海湾的蓬莱19-3全油田停钻、停注、停产之后,康菲中国在官方网站公告称,康菲公司将就溢油事件设立基金,“该基金的设立旨在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承担公司应尽的责任并有益于渤海湾的整体环境”。康菲中国称,有关该基金的设立与运作,将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及该油田合作方中海油配合。

设立海上溢油事故赔偿基金的法律依据,始于1992年颁布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然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向社会公开选聘的律师团成员透露:“该公约针对的是船舶漏油事故,对近年来新兴的钻井平台溢油事故并无规定。这也就是说,康菲公司渤海湾基金在中国司法体系找不到法律依据。”

上述中国官方律师团成员表示:“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并未与我们接触,说明渤海湾基金的详情。因此无法推断康菲公司是有意规避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还是发起修复企业形象的公益行动。”

长期从事环境污染索赔诉讼的律师夏军对此分析,目前最大的难点不是评估损失多少和渔民到底可以得到多少赔偿,而是到底能不能确定污染是损失的直接原因。

中国航海学会船舶防污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乔冰认为,由于目前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国家层面的海洋污染赔偿标准仅以行业标准存在。同时,溢油污染损害评估与赔偿是世界性难题,需要多学科技术支持,赔偿执行过程也是一个多方博弈过程。

“案底累累”,如何才能被约束

美国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公开信息表明,最近10年间,作为全美最大的炼油公司,康菲公司分别在路易斯安那州、华盛顿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牵扯多起环境诉讼或纠纷,最终或被各州地区法院判决赔偿,或被州政府部门责令罚款,可以说“案底累累”。在中国如何能被管住?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曹明德建议,由于康菲溢油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巨大,最高人民法院可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在民事责任之外,国家海洋局则可据此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即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最高可处以七年有期徒刑。

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顾问、空军少将吕克勤建议,对海洋生态安全加大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力度。以此次溢油事故为契机,我国应建立和健全海洋生态损害的应急控制机制。对于不可避免的或者已经发生的海洋生态损害,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损害的扩大。

另外,应该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应急监视和监测体系,建立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合作预案,建立污染事故的专项基金。正在修订中的环境保护法应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法理依据,使后者对政府为原告的司法诉讼工作提供有力的补充。

“针对诸如康菲公司瞒报、漏报、谎报等故意欺骗的行为,可以把保存的历史数据作为处理相关后续事宜的法律依据。”烟台海诚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君才建议,在海洋环境事故的监测方面,应建立石油污染实时、在线、连续的监测网络,尤其应在相关石油泄漏严重的区域开展重点监测。

“在康菲溢油事故爆发前一年,美国墨西哥湾就爆发了全球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早在那个时候,海上油气开发的溢油风险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徐锭明认为,海上油气勘探和开采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各种突发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各部门应将非常态管理置于常态管理之中。

徐锭明强调,《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参与实施石油作业的企业和个人,都应当受到中国法律的约束,接受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即便国内法没有详细的条款约束,上述条例也两度指出:可“参照国际惯例”执行。

海上生态,保护空白须弥补

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渤海面积仅有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0米,水体每几十年左右才能交换一次,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清华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环保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课题工作组,近年完成了《环渤海地区沿海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该报告指出,临海重化工业的发展将导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局部海湾生态风险突出。

该报告显示,与2001年相比,渤海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增加了3.5倍,地表水体普遍污染严重;渤海文昌鱼栖息密度由2000年每平方米285条下降到2008年的每平方米71条。

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公室原副主任、地质和海洋法专家萧汉强提出,渤海湾是我国近海四大海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海区,部分地区由于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十分严重。

因此,渤海湾的生态文明建设应放在第一位,油气开发必须有控制、有节奏地进行。他建议国家应加快完善海洋法规体系建设,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尽快起草我国的《领海及毗连区法》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实施条例。

曹明德建议,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修改,将海洋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从“重开发,轻保护”调整到“重保护,慎开发”上来,同时促进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鼓励公益组织代表普通公众作为原告,开展环境公益诉讼。

徐锭明指出,海洋生态损害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往往会造成巨大损失。建立和健全海洋生态损害应急机制,对减少海洋生态损失有重要作用。(《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2期,记者 王永霞)

万顷碧波蕴藏着无穷宝藏

编者按 人口数量持续攀升而耕地面积日益逼近18亿亩高压红线,粮食安全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专家呼吁,中国在守住黄色耕地红线的同时,应科学深耕“蓝色土地”,科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拓宽食品来源,储备“蓝色粮仓”,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压力。

土地红线愈勒愈紧,“蓝色土地”待深度开掘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中国耕地面积目前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人口数量却持续攀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3.4亿。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国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

事实上,除了黄色国土以外,我国还有广袤的“蓝色土地”。在力争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蓝色耕地”可成为缓解粮食安全压力的“新大陆”。因此,我国应科学、深度挖掘海洋渔业资源潜力,拓宽人们的食品来源。

所谓海洋食品,是指海洋中一切可供人们食用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蟹、贝、珍珠和藻类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1年将鱼肉确定为人类21世纪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称世界56%的人口摄入动物蛋白质中至少有20%来自鱼类,并预测未来全球鱼类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介绍,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有20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难以估计,海洋生物将成为人类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资料显示,从投入的角度看,粮食投入高于渔业15倍左右。海水养殖的亩效益是粮田的10倍,被称为“一亩海水十亩田”。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5成。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副所长王勇强介绍,世界上很多长寿国家都与人们吃鱼多有关,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平均寿命排行榜,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6岁,男性为79岁,位居世界长寿冠亚军,这与日本人大量食用鱼类有关。

“渔业大国”但非“渔业强国”,须科学深耕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表示,目前我国渔业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0%以上,养殖水产品占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的70%。但是,我国粗放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仍占较大比例。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孔杰介绍,由于粗放的生产方式,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和产出比例日渐失衡。以扇贝为例,10多年来,我国扇贝养殖面积扩大了5.46倍,但产量仅增加了1.27倍。

专家分析认为,粗放的经营方式以及涉水工程大量挤占渔业水域和滩涂资源,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地。而捕捞强度过大以及工业污染和生活排污,严重损害了渔业水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我国海洋渔业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突出,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此外,我国现有渔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仍显滞后,渔船、渔政渔港、标准化养殖池塘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渔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水产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慢。

有专家表示,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即在特定海域有计划地培育、管理渔业资源,营造适宜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地控制鱼类的生态系统,推广养殖生态环境修复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