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比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刺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刺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2、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刺参生长速度,增强刺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其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根据刺参的生活习性和天然饵料生物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规格为300头/kg~400头/kg的参苗,放苗密度应控制在4000头/亩~5000头/亩为宜,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3、严格参池的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刺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年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和水质是刺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底质和水质恶化则带菌量高也是刺参发病的主要根源。虾池改建的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且要求进行清淤改造。池塘清淤后,全池泼洒漂白粉3~5ppm进行消毒,1周后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注水施肥和投苗养成。养成3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细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隔半个月用优碘或优溴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以此为刺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4、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状的苗种,并在苗种入池前用百克、普乐各按0.5克/立方进行药浴1小时。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隔15天~30天用优溴消毒1次,用量为50克/亩·米,并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加大换水量,并用50克/亩优溴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于小面积培育池中,用百克、普乐各0.5克/立方药浴30分钟,隔天1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