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势习惯于对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妄加评论和猜测,不断宣称“中国将对日本发起战争”。日本右翼媒体
日本《产经新闻》文章称,在“大东亚战争”中失败的日本对于安保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愚昧的和平宪法”使日本国民的生活状况缺乏现实意味,也让日本在思想观念上的怠慢略显愚昧。
文章首先宣称,中日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大,所谓“和平”仅仅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空歇期”。近年来围绕东海主权问题,中日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不祥事件”,今后中日在各自领土主张上的分歧将很有可能加速。
文章援引美国兰德研究所报告对中日发生武力冲突的背景进行分析称,中国国内对于“二战”中的日本的愤怒和怨恨依然存在。中方认为,日本一系列“无神经”的言行导致中日关系出现反复;中日在东海钓鱼岛主权问题以及专属经济区(EEZ)划定问题上出现明显分歧。这都是中日发生冲突潜在的原因。
文章还以日本为“被害者”自居,宣称中国是“加害者”,认为一旦中日发生战事,美国可以为日本提供支援,“有理由与中国进行直接对抗”。文章认为,这是美国“一直希望看到的场面”。届时,美军将以保卫日本领土以及自卫队据点为由,重新夺回其在东亚地区的制海和制空权,“美国和日本或许不得不对中国发起战略目标据点攻击”。
《产经新闻》还援引美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INSS)报告称,中国起初一直希望美方认可其“亚太地区海域非军事支配行为”,但一旦中美双方出现决裂,中国或将对美发动“先行攻击”。一旦取得“先发制人”,中国此后将转为防御。而美方认为,届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将成为“白纸”,“付出的牺牲过大”。
美报告还称,中美如果发生军事冲突,对于美方而言将无疑是“继越南战争以来最大的危机”。中日军事冲突暂且不谈,但作为美国同盟国的日本届时将对美提供全面支援。但倘若美日同盟出现瓦解,中美两国发生冲突的“主战场”将很有可能是日本近海。
《产经新闻》文章继而鼓吹日本应提高所谓的“安保意识”,并渲染“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并非热爱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公正和信义不值得信赖”。文章强调,日本作为主权国家,必须保证日本国民的生存安全,提高自身的安保意识,并认为日本应行使一个主权国家的“义务和权利”。
中日和平发展大局难以逆转
近来,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在中日钓鱼岛风波中的过激言谈连连见诸报端。从渔船相撞后的“歇斯底里”论,到否认“搁置”说;从日美会谈发表内容有出入,到中日会谈曲解误会影响高层会晤,让人大跌眼镜,日本国内对其批评不断。这位“60后”的日本新生政治家,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学系,是日本着名国际问题专家高坂正尧的高足。但师出名门的前原诚司似乎并没有读懂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则。有人戏称他是日本新世纪的“青年将校”(日本二战前后的强硬派军人),可见其政治上过激的色彩以及对人们造成的冲击。
的确,钓鱼岛风波表现出中日关系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从历史纵向看,多年战争造成的伤痛、日美安保等冷战结构的遗存、大国化等现实发展中的矛盾,都在相互交织。从国际横向看,中日双边的纠纷、中日美三边的博弈、东亚一体化及全球化中的问题,都将长期并存。这次钓鱼岛实际是“一船激起千层浪”,把这些矛盾几乎都激活了。而前原诚司思维单一,不善综合分析对应,几无外交经验又恰好站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于是就显露出过于简单强硬的特征。而且,近来中日关系似乎出现了一种“三明治”即“两硬夹一软”的结构:双方并非多数的强硬言行相互刺激,使“强硬对抗”不断升级,日益夹击占两国民众大多数的“温和力量”。前原诚司恰好是日方政府中强硬派的代表,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联想。
坦率而言,我并不认同将前原诚司比为“青年将校”,不仅因为前原个人的背景与当年的“青年将校”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当年产生“青年将校”的时代风潮及国情土壤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中日关系及东亚、世界的格局也与二战前夕大不相同。今天的日本,经历了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与60年和平发展所取得的丰厚利益,日本人民及政治家的历史记忆不会完全丧失。今天的中日关系在双方的不断努力下,建立了并不脆弱的战略互惠格局。今年日本几无阁僚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明确反对“台独”,这是过去没有过的。
中日经贸量2009年已达2288亿美元,仅低于中欧及中美经贸量,如果按人均交易量来看,中日是经济互惠、互相依存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以最近炒得很热的印度为例,日印经贸量还不足中日经贸量的5%,中印经贸量也不过是中日经贸量的25%。不要简单地将这种交易量视为“金钱”,这是两国国民生计相互依存的写照。在北京奥运及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动中,中日又是大国关系中良好合作的典范,民间交流也在日益发展。这就是中日关系的本质与大局!这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不要说前原诚司不是“青年将校”,就算真是,在今天的时代潮流面前,在13亿中国人民与1.3亿日本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前,也不能得逞!他们既不可能使历史重演,也不可能使今天中日关系的大局逆转,甚至连搅局都很难。我们必须对时局始终具有这样冷静的判断与坚定的自信,才能牢牢掌握形势发展的主导权。
这不禁令人想起3年前陈水扁搅乱两岸关系的情景。当时台海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但曾几何时,两岸关系就已经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至于陈水扁,人们可能只会在茶余饭后才会谈及了。充其量他也就是一个“麻烦制造者”,这就是历史对于这类“风云人物”的定位。如果与当年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与难度相比,今天的中日关系毕竟已经拥有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大格局。任何个人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或顺流而进,或逆流而没,都很难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