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成千上万只海鸟一起翱翔;孤峭险峻的崖顶上,一只刚刚诞生的黑尾鸥沐浴着朝阳的光辉;美丽的紫色花丛间,黑尾鸥兄弟们蹒跚学步……在电影《天赐》中,一个个或唯美动人、或惊心动魄的镜头,生动细腻地展示了自然界之神奇与瑰丽。
这部被称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影片”的电影,全部取景于荣成海驴岛上,影片中瑰丽奇绝的山海景观和种类繁盛的野生生物,成为威海自然生态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山东省威海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健康成长,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宜居”威海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小海岛上的大生态
海驴岛位于荣成成山头北部海域,岛上危峰兀立,四周瀚海如碧,景色十分优美。由于其远离陆地,每逢春季,成千上万只海鸥来此栖息产卵,岩缝中鸟巢鳞次栉比,数不胜数,成为一大景观,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海鸥王国”。
2002年5月,喜欢摄影的孙宪和他的同伴,本着拍摄一些鸟类影像素材的初衷,踏上了“海鸥王国”。来到岛上后,那些成群结队、翩翩飞翔的鸟儿,如同美丽的精灵一般飞进他们的镜头,也飞进他们的心里。从此,孙宪等人一发不可收拾,历经7年的艰辛努力,最终收获了一部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天赐》。
在这座无人居住的原生态孤岛上,孙宪和他的团队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惊险时刻,也收获了种种新奇的体验和发现,对自然和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海驴岛简直是一座自然生物的宝藏。那里不仅鸟儿多,各种野生动植物也很多,像苍蝇草、野白菜、苋菜、山苜楂、野蒜等随处可见,野生土元、蜥蜴、各种蛇四处出没,光是形态各异的蜘蛛就不少于30种。”说起海驴岛上的“原住居民”,孙宪如数家珍。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和对鸟儿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有时会买些小鱼给鸟儿们吃,还收养那些父母双亡的小海鸥,等养到能飞时再放回自然。
因为拍鸟、护鸟,孙宪对鸟的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关注。2005年的一个晚上,他在访问一个网上鸟类论坛时,看到有一个帖子在讨论“黄嘴白鹭”,其中说到“黄嘴白鹭全世界只有2000多只”,还给出分布图。孙宪一看,上面居然没有海驴岛,于是发帖说:“一派胡言,在我们这里就发现了几百只黄嘴白鹭。”随后,他把自己在海驴岛拍到的照片贴了上去。没想到,当晚11点多,孙宪就接到中科院院士、著名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打来的电话,向他咨询了解海驴岛上黄嘴白鹭的情况。不久,鸟类学会就派出考察组上海驴岛考察,还将孙宪吸纳为中国鸟类学会会员。
这一点,让孙宪颇感自豪,“黄嘴白鹭现在越来越稀少,在海驴岛上却有这么多,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非常优越。”
全力保护“宜居家园”
海驴岛上良好的自然生态不是偶然,而是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注重环境保护的直接体现。
得天独厚、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一直是威海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为避免走“先破坏、再补救;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对生态市建设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先决条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建市20多年来,威海市拒绝的污染项目达210多个,合计资金有70亿元。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协调好蓝色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市委、市政府实施了最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专门制定了《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把保护与开发并重作为蓝区建设的首要指导原则,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到蓝区建设中。出台了加强海岸带管理、围填海管理、养殖用海管理、人工渔礁建设管理和山体保护等意见,健全了海岸线、沙滩等滨海资源的管理制度,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岸线资源,力求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孙宪告诉记者,海驴岛作为西霞口旅游风景区的景点之一,为发展旅游,岛上曾建有几座小旅馆,海里也建了一条大坝。随着政府对岸线资源的修复和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目前,这些旅馆和大坝已经全部拆除。
生态保护的观念也已经广泛渗透到群众当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于水告诉记者,他们经常接到市民打来的电话,说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要求他们进行救治和保护。“如今,威海拥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6种,二级以下的鸟类多达上百种。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和社会各界的友好相待,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把威海当做‘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