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将与传统对虾贝类形成“三足鼎立”

来源:滨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3-06-20 10:25:12 

七八年前说起在滨州养海参,许多人还会觉得那是痴人说梦。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滨州人的不懈努力,“东参西养”的梦想不仅变成了现实,而且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大产业,带动着渔业品种、结构的大调整。

滨州市海参养殖起于2005年。伴随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深入实施,无棣县海生、兴德等企业率先取得了海参池塘造礁养殖试验的成功,并于2009年将海参养殖面积推广到2000亩,使滨州市渔业继大面积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之后又一次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海参养殖当作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重要抓手和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连续两年将其列入“1010”重点工程加以大力推进;滨州市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也及时出台扶持措施,积极争取扶持项目,不断加大科研推广力度,推动了海参产业的飞速发展。短短两年,就实现了海参育苗、保苗、养殖、销售的重大突破。全市建成海参养殖池塘4万亩、育苗水体5万立方米,创造了每立方水体出苗3.5公斤的高纪录,开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室外越冬保苗的先河,形成了兴德、海生、海城、海缘、华隆、友发、富施特、海源盐化、山子盐场等海参生产规模企业,大连、福建等地客商也纷纷进入滨州市沿海进行合作和开发。如今,滨州市已成为区域性海参苗种繁育基地,生产的海参苗种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并以其上乘的质量大量销往东营、胶东地区以及上海、福建等地。成参也已陆续进入上市期,今年实现产值近亿元。同时,滨州市在科学养殖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已研发成功海参口服液、海参胶囊等系列保健食品和医药产品。随着成参的大量面市和资本的逐渐进入,海参加工企业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吸纳更多的农民走入致富行列。

滨州市海域滩涂资源广阔、海水天然饵料丰富,绝大部分海参养殖企业位于全国最大的(50万亩)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基地之内,养殖海参空间大、质量高、前景好。根据《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滨州市高效生态渔业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滨州市海参养殖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仅此一项年产值即可超过20亿元,与传统的对虾、贝类养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再加上苗种销售、加工增值、品牌效应等环节和因素,年产值有望达到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