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内陆冰盖考察惊喜连连

来源:王秋蓉   发布时间:2015-05-21 03:48:14 
历经了种种艰难和考验,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于4月15日顺利返回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圆满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 “雪龙”号自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起航开赴南极,历时156天,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28450海里,完成了有史以来里程最长、时间最长的航行任务。2007年12月22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17名队员再次成功登上冰穹A,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这次漫长的南极之旅为我国南极考察带来哪些惊喜和发现?特别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又有哪些主要收获和成果?记者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详细了解到了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考察情况。
将绘制世界上首幅
南极最高点地形图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海拔达4093米。
此次考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内陆冰盖考察各项任务。即在冰穹A最有可能建站的的9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高密度、高精度和系统的建站选址调查,获得了一大批基础数据和关键资料,包括高精度冰面地形数据、冰体厚度和冰下三维地形数据,以及雪冰、大气和天文环境参数,为内陆建站选址和开展工程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根据这次获取的相关数据,将绘制出两张图:一张是经过勘察后得出的冰穹A冰盖表面高精度地形图,另一张则是利用冰雷达做全面“CT”扫描得出的冰盖底部的三维地形图。据内陆冰盖队队长孙波介绍,这两张图将准确反映冰穹A内部冰的运动信息和底部环境等,这将对我国内陆建站的地基选取和物质研究等起到极大帮助。这两幅地图一旦绘制完毕,将成为世界上首幅南极最高点地形图。
率先构建“中国圈”
争得“科学制高点”
南极考察队在冰穹A核心区域6000平方公里的边界上,每5公里设立了区域标识杆,由此构建的“中国圈”,把冰穹A从众多由外国科学家命名的研究属地中凸显出来。在“中国圈”内,集中了南极冰盖科学的多个前沿领域,是蕴藏着丰富科学资源的“科学制高点”。此次离开冰穹A时,科考人员还将一座象征中国“四大发明”的“司南”雕塑,留在了“中国圈”的冰雪天地中。
自3年前我国首次成功登顶冰穹A后,国际上迅速掀起了一股对于冰穹A的研究热潮。“中国圈”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南极冰盖冰穹A的新跨越,中国成为南极冰盖高原利益攸关方,直接为冰穹A建站和开展大规模科学计划争得优先权和主导权。目前,美、澳、英、德、法、日等极地研究强国纷纷制订了多个与之相关的科学考察计划,并主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未来3年~5年,冰穹A区域将出现更多的竞争者,但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并将引领全球冰穹A的研究。
在冰穹A观测到
“变星”现象
这次考察任务之一———在南极最高点冰穹A选址建世界上首个天文观测站,备受国内外天文学界瞩目。早在2005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到达了南极最高点“冰穹A”区域,初步考察表明,冰穹A区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冰川研究和天文观测站址。为此,我国天文界于2006年成立了“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宣告我国南极天文观测活动的正式开始。2008年1月12日,两位天文学家随着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 现场安装了“中国之星”。“中国之星”由4个中国造的望远镜组合而成,每个望远镜内径为14.5厘米,它将监测南极天顶20多平方度内的所有天体,进行变星监测及统计分析,寻找系外行星、超新星等。此次投入运转的天文自动观测望远镜,将在世界上首次测得冰穹A地区的天文选址参数,为在冰穹A建立人类第一个大型天文台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通过国际卫星,新的观测数据正在不断地接收和分析之中。
据悉,“中国之星”在近期的试观测过程中,还发现了“变星”这一重要天文现象,“中国之星”的4个望远镜互相印证了这一发现。目前在冰穹A天文观测望远镜的视场之中已发现了10颗以上的变星。所谓“变星”,主要指由于内在的物理原因或外界的几何原因而发生亮度变化的恒星,包括物理变星、食变星、超新星等。天文专家解释,观测“变星”是研究恒星演化、宇宙动力学、测量恒星大小质量等的重要前提。
成功建立
“内陆运输大通道”
2008年1月12日,第24次中国南极科考内陆队再次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以我国两次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为标志,我国成功建立了南极“内陆运输大通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车辆、后勤保障、空中支援等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紧急救援、通讯、路面标识等持续完善和形成体系。自中山站起,直达冰盖最高点冰穹A,一条长度1228公里的内陆运输大通道由中国人自主建成,形成了一条运行成熟且高效实用的“大通道”。这条“大通道”将为中国建立第一个内陆考察站提供支撑和保障。
此次内陆考察是我国历史上投入装备规模最多的一次。经过50天的现场应用和实践经验积累,我国在内陆后勤特种装备系统的配置、维护使用,雪地车队编组行驶,内陆软雪驾驶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知识,直接为我国内陆建站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专业经验,锻炼了人员队伍。中国内陆冰盖考察实力已经具备到达南极冰盖任何区域的能力。
据介绍,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南极内陆站今后将拥有陆地和空中的“双通道”。考察和站点维护用的大型物资依然走“陆路”,由雪地车从中山站送入冰穹 A;考察队员则将乘直升机进站,节约交通时间,把更多时间用在科学考察工作上。冰穹A是地球上气象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每年仅有3个月时间能开展正常科考,争取“最佳天气时段”非常关键。
初步探测冰穹A
深冰芯钻探点
有关专家表示:冰芯是唯一记录大气温度和温室气体的载体,冰芯形成原理类似于树木年轮的形成,它清晰记录着历史气候变化,包含的信息量很大。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冰穹A底部,很可能存在着目前南极最古老的冰层,一旦获取,将能更清晰地从中了解到地球气候的变迁史,对于重建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意义重大。
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在冰穹A成功运用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极化脉冲调制型冰雷达探测技术,获得高质量、系统性探测数据,直接为深冰芯钻孔选址和中国内陆建站选址提供了重要的调查依据。现场调查数据表明:冰穹A平均冰厚1680米,冰厚变化明显,中心位置的冰体厚度达到3132米,为冰穹A深冰芯钻探计划获取超过120万年冰芯记录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据了解,世界各国都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而这次南极考察发现了最厚为3132米的冰,为提取最古老的冰芯样品提供了条件。科学家表示,寻找最古老冰芯还需要一段时间,此次带回的一些几十米深的浅冰芯,将为科学家研究2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人类行为对气候的影响提供一定依据。按计划,明年当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完成后,对冰穹A下的古老冰芯就将开始钻探。一旦获得成功,将有望破解地球数百万年气候变化的奥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