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引擎”引领山东发展新趋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55:43 

“陆上山东”“海上山东”渐趋融合

翻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可以看到,这一区域既包括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也包括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既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主体区,也有包含了山东省全部内陆腹地的联动区。

山东拥有丰富海洋资源,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提出要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但与“海上山东”的设想不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目光不只局限于海洋和沿海地区,而是要把海洋与陆地作为一个整体,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

蓝色经济区建设启动后,山东确定了以3345公里海岸线为轴线,集中打造黄河三角洲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胶东半岛沿海高端产业带和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其中,既有“深蓝”的海洋产业,也有“浅蓝”的临海产业和“泛蓝”的涉海产业。

实现“海”与“陆”的有机结合,产业链是纽带。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提出,在蓝色经济区产业培植上,要立足现有海洋产业基础,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为此,山东规划建设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四大基地”,意在通过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山东在制定7个沿海城市蓝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内陆地区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使沿海与内陆融合发展。

蓝色发展放大山东“版图”

如今,行走在山东沿海,感受明显的是,无论从发展空间还是产业规模来讲,山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正逐渐变大。

地处潍坊北部的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东重点建设的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之一。《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这里新修的道路纵横交错,一间间厂房正在兴建,一座座新楼正拔地而起。在各地土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这里却有大片未开发利用土地静待投资创业者。目前,区内有260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建,协议总投资1000多亿元。依托骨干项目,这里将建设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能源基地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创新基地。

从曾经的盐碱荒滩,到规划中拥有百万人口的滨海新城,潍坊滨海新区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地理空间拓展的生动一幕。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介绍,山东筛选了150个重点项目、40个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基地),目前项目招商和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今年省一级安排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10亿元,第一批一半已经落实。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还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凝聚力。国家战略的综合效应,使这一区域成为各种要素的聚集地,一方面在加速既有产业的规模扩张,另一方面也在孕育全新的产业。

近期,山东正在研究制定鼓励企业以资本、资源、品牌为纽带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培育10家年产值过100亿元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3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团、2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循环经济企业集团。

蓝色动力强壮山东经济

山东经济结构偏重,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以科技为先导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搭建了全新平台。

据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介绍,山东正在加速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增进省内、省际海洋科技管理工作和技术开发的联动,共同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山东将建立8个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10个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新建一批科技创新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达到60%,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

伴随海洋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批新兴产业在山东沿海形成。青岛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地从海藻中提取天然的、具有阻燃和防辐射特性的纤维,使海藻成为纤维的第三种来源。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联合研究微藻制油技术,在实验室已完成并建立了技术体系。山东东方海洋(002086,股吧)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合作,从当作废料处理的鳕鱼皮中提炼出可有效提高肌体免疫力的胶原蛋白。价值1.4万元的10吨鱼皮,可提炼40万元的胶原蛋白,进一步加工还能生产出价值1250万元的高档生物保健品。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山东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创造了良机。山东省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市政府正在抓紧推进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碳排放交易所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山东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支撑体系将因此进一步完善。

岸线资源开发被指缺乏科学规划

当前,我国多地获批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区域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

包括辽宁的、河北的曹妃甸、天津的滨海新区、福建海西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的获批,标志着新的海洋经济战略时代逐渐开启,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贵斌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获批,更表明国家层面对陆域经济及海洋经济的认识从之前割裂的关系逐步转变为统筹协调发展。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反映,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在对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的认识上,很多地方不到位,尤其对岸线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后期跟踪调研难以跟进。

据专家介绍,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围填海。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次大规模围填海,主要为建农田稻田,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填海规模远不及今天的水平;第二次大规模围填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把盐田、湿地改造成海产品养殖区,随着病害的出现,填海热度逐渐减弱;当前进行的第三轮的大规模围填海不同于前两轮主要由政府鼓励,这一轮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高,主要目的是临海工业园区和房地产开发。

一项调查显示,受耕地红线不能破及利益推动,围填1亩海估算成本虽从1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0万元,但出售的价格却是10倍,最高的可达1000倍,对地方政府有了土地财政,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可获得暴利。

专家认为,在围填海方面,国家宏观上政策法规不到位,没能够跟上形势的变化,现在海域使用费用很低,一亩大概几百块,公有水面围填海后转给企业,国家的财产进入个人的势力范围,然后再转让甚至可以一夜暴富,结果我国沿海很多地方的曲折的岸线都变成了直线,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这无异于对岸线资源“竭泽而渔”。

在海洋科研方面,虽然各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暴露出海洋软科学研究薄弱,科研力量分散等问题。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山东蓝色经济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五多五少”上:一是从事科学调查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才多,从事高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少,工程技术人员更少,比例大致为75205;二是国家级机构人才多,省市属机构人才少;三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人才多,生产一线人才少;四是传统产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五是青岛市蓝色经济人才多,沿海其他6市蓝色经济人才少。

蓝色经济区科研“高地”青岛市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青岛面临着基础研究比例过大,应用型研究比例过小;各研究机构相对分散、独立,没有形成集团作战的优势,难以围绕海洋产业进行重点攻关。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洪滨指出,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站在国家经济发展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把握,但当前海洋科研人才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人多,大约占到了科技人员总数的80%,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数量太少,宏观海洋经济战略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从事人文类研究的科研人员与研究具体技术或生物的人员相比没有发言权。

同时,青岛聚集了1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从事国家公益性的海洋调查研究,他们的任务是战略性的基础研究,是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虽然现在正逐渐往产业转轨,真正投身海洋产业的比例非常少,这就造成了科技和经济结合不紧密这一大问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