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海洋社会:具有迥异于陆地人的蓝色习性

来源:陆儒德   发布时间:2015-05-20 19:55:54 

浮土之下隐藏的独特海洋社会

人类诞生后一直在陆地上生存、繁衍,随着航海的发展,才逐步走向了海洋。因而人类就往往习惯于站在陆地上看海洋,把一切海洋活动看作是陆地活动向海洋的延伸,以陆地上的思维习惯来观察海洋问题,以致人类在海洋上创造的历史常被忽视和扭曲,甚至湮灭在大陆文化中。

其实,在人类社会中,除了农耕社会、游牧社会外,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海洋社会。本报特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陆儒德解密海洋社会独特的存在方式;中国从六七千年前就开始出现的水上居民的故事,以及他们开辟和延续海上“丝绸之路”、捍卫国家主权的传奇经历;记载他们航海经历的《水路簿》,更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辖、经营南海的有力证据。

一个流动的“另类”社会

海洋不是陆地的延伸,而是一个与陆地相对的不同生态环境。以海为生的群体,包括渔民、海商、海盗等“船上居民”和随生活资源迁徙的沿海“流动居民”,他们以海为家,世代相传,形成一个不同于陆地居民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比起大陆居民可能数量较少,常被社会忽视和淡化,但他们却创造了历史,传播着海洋文化。

居住在中国东、南部沿海的“海民”,他们以海为家,没有眷恋的故土,自古以来乘舟弄潮,“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忽,去则难从”,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龙山文化、百越文化和中原的仰韶文化,被称为哺育中华文化的3个摇篮。他们不仅将海洋文化传遍中国沿海地区,还在五六千年前驾驶舟筏,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太平洋诸岛和美洲西海岸,在这些地区留下大量有段石锛等中华民族特有的远古文物。

依照大陆观的思维定势,“以海为田”便是农耕方式向海洋的延伸。其实,从宋代开始记载的“以海为田”,并不是一种拓地种植的农业意识——只是从事沿海捕捞、海水养殖和在海边开发潮田、盐田等,而是一种遥望大海,以海谋生的欲望。古代所指的“田”是一种广义的海洋意识,泛指古人的海洋活动,包括海洋交通、海洋捕捞和海上贸易。

显然,在人类社会中,除了农耕社会、游牧社会外,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海洋社会。

迥异于陆地人的蓝色习性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历经了长期的“陆主海从”封建社会,中国主流文化被“农耕文明”所占据,海洋文化一直受到排挤。数千年来大量的沿海居民“舍陆取海”,“以海为田”,世世代代居住在流动的无土舟室中,视水为陆,浮生江海。他们“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漂洋过海,颠沛流离,善商贩卖,不晓农耕,无畏生死,闯荡世界,成为一群特殊的水上人家。

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习性和生存方式,甚至鸡鸭家禽、猪狗畜宠共居一舟,故有“鸡在水上无得饮,猪躺船首赏风景”的趣谈。他们世代习于水上狭小环境,被称为“蜑民”。宋诗《蜑户》写道:“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蹈浪花,煮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描述了“蜑民”与大陆族群迥异的生活习性,他们无居所、无宗族,四处漂荡。蜑民们经常“聚船数十,用长绳系之,逐水而行三四十里”,形同流动村落,形成了独特的水上社会。

中国蜑民起源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百越人,由他们的航海习性,创造了古老的海洋文明,造就了众多水上居民,建立了海洋社会,人口达数百万之多。据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调查,广州市的蜑民遍布珠江沿岸,人口达11万之众,占广州市民数的10%。在上海的黄浦江上,同样到处是流动的水上人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才结束了舟室漂泊生活,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大社会中。

延续千余年的妈祖精神

海洋的特征,便是广阔、开放、流动、无国界。这决定了海洋居民的思维定势是注视无界海洋,而不是回首观察陆地;其行为方式在大海上漂泊不定,随着资源迁徙,追逐商业物流航行;同一地区有异国商人聚集,同一艘船上不同国籍水手共业;海员为各国商人服务,船舶为世界运送货物,港口接纳世界各国的船舶,具有全球性的属性。由此形成特有的生产和行为方式。航行在世界海洋上的国际海员,凭着船员证可以走遍世界,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信仰和祭祀传统。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十分信仰妈祖,这在《天妃灵应之记》碑中有较多文字记载。郑和认为,出使西洋,实是朝廷赐给的恩威和福气,更是仰赖天妃之神妈祖娘娘的庇护、保佑的功德。所以,奏请朝廷在南京龙江之滨建造天妃宫,以永远传续其祭祀典制。

中国海洋社会中的船工、海员、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产生于中国的“航海女神”——妈祖,以寄托海神保佑船舶安全和海民安居乐业的祈望。妈祖信仰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及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女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面越来越广。目前全世界的妈祖宫达5000多家,妈祖信徒达2.5亿人之多,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妈祖宫,妈祖信仰成为华人圈最庞大的精神体系。妈祖信仰已经横跨世界大多数国度,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妈祖信仰深深扎根在民众生活当中,妈祖精神是中国海洋社会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开辟“海上丝路”的无名者

中国古代水上居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在社会上被视作“异类”、“贱民”,不但生活无保障,还遭当局官府迫害,被陆地族群歧视。封建王法规定:蜑民不准上岸定居,不准与陆上人通婚,不准入学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他们过着“四海漂泊无定处,终年劳累终年愁”的生活。

正是这种飘忽的生活,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开放、坚毅、豪放和“叛逆”精神,得以顽强地生存了几千年。而且,他们是中国传统的航海人,不少人冒着生命,渡海而去,开拓世界。有的担负着水上运输、贸易交流的使命。正是他们冒着生命、御海而行,为开辟、延续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封建王朝实行“禁海”和“迁海”时,他们首当其冲进行反抗,高举“请弛海禁为民”的旗帜,形成了波澜壮阔的“迁民结党为乱”,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王朝。而当国家遭受外族入侵时,这群“异类”的蜑民,始终充当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勇士。宋朝,曾征集蜑民组成“广东水军”;元朝,吸纳蜑民设置“白沙水军”,巡航范围到达西沙海域。根据他们的航海经历,记载成各种版本的《水路簿》,不仅是实用的航海指南,还为南海上的岛礁、洲沙起了187个名称,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辖、经营的有力证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