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当代摄影高峰论坛解析“新锐势力的影像影响力”

来源:中国摄影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55:5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为更好解读“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何为“新锐”以及“摄影新锐”在中国摄影范畴内的影响与作用等,11月1日至2日,以“新锐势力的影像影响力”为主题的2011中国当代摄影论坛在杭州举办。本次展览的部分评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和入展摄影师等展开对话,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王郑生出席论坛。王郑生代表主办单位重申了本次展览的目的和意义,他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在思想交流中互相碰撞,从而提供更多的话题,让摄影界朋友受到启迪,为进一步办好当代摄影新锐展提供参考。

本次论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什么是新锐摄影,新锐摄影对当代中国摄影的意义”主题由本次展览评委,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孙京涛主持;另一位评委,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晋永权则主持探究了“中国摄影史演进过程中的新锐思潮与实践”话题。

本次展览评委之一的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刘树勇,和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于德水,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王培权,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姜纬,色影无忌网副总编辑海杰,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资深图片编辑曾璜,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羊城晚报新闻中心图片总监、批评家、策展人颜长江等推委会委员与部分到场的入选摄影师参加论坛。

论坛在孙京涛“摄影从来没有过什么主流”的引述中拉开帷幕。除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度阐述之外,专家与专家的交锋,摄影师与摄影师的碰撞,专家与摄影师的交流,专家、摄影师与现场观众的互动等,经常引发新的话题和热点,学术气氛浓烈,智慧火花不断。

大家对本次大展中出现的多样化影像形态予以肯定和期待,也对景观摄影作品是否有些泛滥、评选或观看作品时如何利用好权利等话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认为,本次入选展览的20组作品可以用“面对现实”和“建立信仰”两个类型来概括,只要是好的能够打动人的照片都可以成为新锐,但新锐绝不是什么“模式”,其中的探索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新的摄影群体价值判断含混、道德制高点削弱、叙事性减弱、逻辑性不强、题材单一等特点也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专家提出,新锐摄影师应该有鲜明独立的个人风格并具有识别度,有清晰完整的自我摄影观,有持续的作品印证自己的思想,落脚于社会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等。

与会摄影师则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了解读其作品的门道:骆丹称,《素歌》作品绝不仅是一个湿版技术的成果,而是承载了太多内容与情感的厚重表达;魏壁自称《梦溪》是“自然产生的,如同庄稼从地里面长出来一样”;王久良强调,好的作品尽管是表达个人内心世界,但也要有公共价值;作为最年长的“新锐”,杨承德钦佩本次展览无年龄界限的立场;郑知渊则“更关注怎么拍,怎么呈现想要的感觉”;朱丹阳生出“今后往哪里走”的焦虑;塔可则强调“摄影是有对象的”,摄影师只要顺其自然、尊崇内心即可……

本次论坛在展览评选总结暨研讨会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于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群体和现象的论述,许多话题刚刚展开,本报也将利用此契机,进一步开展“摄影新锐”大家谈讨论,将本次展览及高峰论坛的成果细化和深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