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鱼的病害防治技术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布时间:2013-07-03 10:39:11 

牙鲆鱼的养殖方式目前主要为室内水槽养殖,由于水质易恶化,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对管理要求高。一旦发病,蔓延快,即使用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却严重影响了鱼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又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牙鲆养殖应该加强科学管理,以预防为主。 鱼病的预防。(1)减小故养密度。养成密度以30尾/m2为好。(2)加大水交换量。每当冬季到来.人们为了减小能源消耗,人为地压低交换量.不仅减缓了鱼的生长速度,而且极易导致鱼病的发生。所以,对于养成车间冬季的水交换量也不要低于10个量程。(3)及时清除死鱼和病鱼。(4)勤吸底、少倒池,搞好池底卫生。所用工具也要经常消毒处理。(5)强化管理,杜绝事故发生。 鱼病的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于细菌病,如采用盐酸土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螺旋霉素等,都可以收到一些疗效。一般多使用盐酸土霉素,用量为500mg/kg鱼配在饵料中投喂,每天一次药饵.连续5~10d,对一般细菌病疗效较好。在发生溃疡病时,可用药浴辅助治疗。若用福尔马林,可用100×10-4~200×10-4每天lh,连续3d.以后每隔1d药浴1次,共药浴5次即可。若用呋喃唑酮1×10-6~2×10-6即可.药浴时停水停气1h。对于寄生虫病和打印病.目前主要是采取药浴的方法,用100×10-6~300×10-6的福尔马林药浴1h,每天1次连续3d。总之,若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若剂量过大则会造成药害。所以.必须视鱼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确定浓度、时间和施药次数。
常见牙鲆六疾病:
1、寄生鳍腐纤毛病(白点病):
病症:此病发生在苗种培育阶段。病鱼摄食不良。全身黑化。已底栖生活的幼鱼离群上浮游动。重症者表皮部分白化,与黑色相间呈团块状,粘液增多,鳍、鳃盖内侧发红糜烂,导致幼鱼大量死亡。
病原体:感染鳍腐虫所致。
防治:严格处理育苗用水;仔鱼入池前将水槽彻底消毒清洗,饵料生物如卤虫必经杀菌处理方能使用,投喂肉糜以少量多次为宜,严格控制投喂量,并及时清除残饵和死鱼;对已发病的鱼采用25×10-6(25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5分钟后起动微流水装置,效果较好。
2、传染性肠道白浊症:
病症:此病多发生于变态前期的仔鱼,死亡率高。肠道发白,腹部膨大,消化道内存有大量饵料,随病情发展,腹部下陷之后死亡。患病仔鱼不摄食,在水中成团块状,游泳不活泼。
病原体:弧菌属菌所致。
防治:目前还没有较好的防治办法,用呋喃剂进行药浴无效果。培育时应特别注意,必须使用油脂酵母及小球藻培育的轮虫等优良饵料以及使培育环境保持清洁。
3、腹水症:
病症:此病从仔稚鱼期到成鱼均有发生。病鱼腹部膨胀,有时肠子从肛门出,鳍出血,吻端发红,肝脏出血,肾肥大。
病原体:为爱德华氏菌属(Edwardeiua rarde)。
防治: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药物治疗。建议养殖中经常换水,保持环境清洁。
4、链球菌症:
病症:病鱼眼球血浊、充血、突出,鳃盖发红,上下腭充血,肠道发红,腹部积水,卵脏充血等。
病原体:β溶血性链球菌属(Streptococus sp.)
防治:口服四环素类药物疗效。但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放养密度,避免过量投饵,清除残饵,改善水质。
5、孢子虫病:
病症:孢子虫寄生在鳃上,造成呼吸困难,不进食,最后死亡。
防治:2×10-6(2ppm)硫酸铜泼洒全池,2小时后换水。
6、体色异常鱼:体色异常主要是有眼一侧的色素发育不良而出现的变白现象,相反无眼侧则出现黑褐色或茶褐色的色素,而出现变黑的鱼。两者往往同时发生。其起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营养不良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培育的物理条件如光照不足,早期发育的温度不适引起的。体色异常的鱼生长不受影响,随鱼体的生长白化程度逐渐减少或消失。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