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鱼青岛海产出口居第一 护航蓝色经济
现代化的鱿鱼生产线
规范化的现代海珍品养殖基地
67项渔业改革启动渔民人均收入将达2万元
至2015年渔业增加值将占农业总产值28%
青岛海鲜出口额已占全国10%继续走向深海
北临莱州湾渔场、东靠日韩渔场、南近海州湾渔场,青岛处在三大渔场交界的边缘地带,渔业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但青岛凭借强大的科研能力、标准化深加工能力、对外贸易物流优势,成为中国第一大海产品出口城市,出口额14.8亿美元,占全省和全国的40%和10%以上。青岛的海洋渔业下一个十年将向何处去,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快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成为青岛新的目标。
“数字海洋”护航蓝色经济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共涉及67项试点任务,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针对牵头办理的13项重点任务,启动编制了《青岛市“数字海洋”信息框架建设方案》,加强在建用海工程项目数据动态管理,开展了沿海区市监视监测系统专网建设,提高海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市海洋与渔业局不断加强海洋公益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灵山岛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第一批两个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即“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设计”和“新型永磁直驱式潮流发电装置研究与实验”,相继开展胶州湾物模实验研究等三个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海洋公益性项目建设水平。
水产出口将超15亿美元
我市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水产品产业,将重点打造即墨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胶南西海岸刺参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金口中国对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开发改造标准化池塘6700亩。总投资3.2亿元的青岛和福记食品项目,列入国家863项目,将于今年建成投产。全市全年水产品出口创汇有望突破15亿美元。到2015年,渔民人均纯收入将达2万元。
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将成为改善青岛近海资源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投放礁体8.7万空方。到2015年,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建成5处增殖型和3处公益型人工鱼礁。
远洋渔业舰队走入深海
为加快青岛市海洋捕捞业 “走出去”的步伐,市海洋与渔业局起草了 《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远洋渔业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大马力以上渔船30多条,实现产量4400多吨,实现远洋渔业生产新突破。至2015年还将改造150马力以上渔船100艘,新建及更新1000马力以上远洋渔船15艘,年远洋捕捞能力达到7000吨。
近海养殖培育“十大海鲜”
我市已经建成中国对虾、刺参、鲍鱼、扇贝、鲆鲽鱼等7处国家级和9处省级水产良种场。今后将大力推广以“十大良种”为主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实施“黄海一号”和“黄海二号”中国对虾、崂山仙胎鱼、斑点鳟鲑、六线鱼、单体牡蛎、优质刺参苗种的选育、繁育和推广。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 125万吨,渔业增加值100亿元,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28%.建成4处国家级中心渔港、4处一级渔港、10处渔业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