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行动——黄金渔场不容荒芜

来源:刘克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9:06 

近日,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到山东龙口市采访,晚餐时,好客的主人用2两一只的大虾招待记者。常务副市长孙德奎感慨地说,在龙口,他也算是个大官儿了,这么大的虾他都难得吃到。因为生态恶化和竭渔滥捕,对虾产量正连年下降。

王诗成是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副厅长,从事渔业工作38年,他向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道出了自己的忧虑———山东省15万平方公里近海渔场形不成渔汛,昔日的黄金渔场正在荒芜。

记者了解到,渤海和黄海素有“鱼池、油池、盐池”和黄金渔场之称,在渤海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三个内海湾,鱼虾洄游产卵场受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渔场大战,原有鱼类116种,现在减至不足60种。优质鱼类被低质鱼类代替,种群结构日趋小型化、低质化、低龄化。山东近海7大渔场除部分中上层鱼类外,大宗品种洄游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局部海域呈“荒漠化”。曾经盛极一时的渤海中国对虾和小黄鱼讯早已不复存在,其产量分别由历史最高年份的4万吨和1.9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00吨和几十吨。据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近日联合发布的公报显示,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近36.36亿元,而渤海是其中的重灾户。

王诗成告诉记者,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但给捕捞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给海水养殖业带来灾难,养殖虾病肆虐。据统计,全国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养殖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元。仅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长岛,三年就损失15亿元。

近几年,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山东省海洋捕捞业面临更大的危机。按照协定,山东机动渔船要丧失黄海南部50%以上的传统渔场,全省5500艘大中型渔船中仅有不足1000艘能在专属经济区水域作业,其余的渔船被迫停港待业,10万多从事海洋渔业的渔民生活出路成了难题。王诗成说,尽管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积极调整渔业结构,发展远洋渔业,实施渔船报废、渔民转产转业和名优养殖,引导捕捞渔民“弃舟上岸”,但一支庞大的捕捞队伍全面得到调整尚需时日,“三渔”问题日益突出。

鉴于山东广袤的近海渔场常年闲置,海湾产卵场生态环境短期难以改观的现状,王诗成建议,实施“牧渔工程”,变穷海为富海。

王诗成认为,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第一,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科学分析区域海域的生态容量,搞好规划,合理布局,大面积开展人工放流,增殖资源。第二,全面实施人工鱼礁建设,争取在5年内建设一批能形成规模的“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和“海珍品鱼礁”,为海洋生物营造栖息、繁殖场所。三是发展深水区网箱养鱼。四是建设海床生态渔业区。第五,严格休渔和禁渔制度。

山东省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姜清春告诉记者,烟台市规划建设了北部沿海人工鱼礁产业带,现已在芝罘、长岛、牟平近海建设了3处大型人工鱼礁群,共沉放报废渔船200多艘,投放人工水泥铸体10万方,底播增殖海参等1000万头,成礁面积1.2万亩。结合海底投石,他们近年还投放了海带等藻类,营造海底森林8000多亩。另外,他们投资1亿多元,放流中国对虾3亿多尾,海蛰5亿多尾,梭子蟹300多万只,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20—1∶50。

然而,上述措施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整个海域生态环境的改观。同时,王诗成说,山东目前每年用于沿海渔业放流增殖的资金仅为700万元,由于资金杯水车薪,人工鱼礁和人工放流增殖形不成规模。他希望在渤海碧海行动中,加大对此工程的资金投入,再造鱼跃虾跳的近海黄金渔场。(本报记者 罗晖)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克)

2007年1月7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