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共舞--山东篇(上)(图)
2007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8年。来自海内外的数千名华人代表齐聚曲阜孔庙,以古老而隆重的公祭大典来纪念这位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创始人。
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总会引来国内外关注的目光。这些目光不单是为了流连气势恢宏、典雅隆重的祭孔乐舞《天下大同》,或者复习“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日月增光,齐鲁夸荣”,正如今年祭文中所言,更多的人们也为这片黄河奔流入海、泰山直插云天的广袤土地所展现的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的荣光而驻足。
“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现在有人为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增添了新注脚:“21世纪看山东。”
山东何以如此让人看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2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人民币,紧接着仅用4年就实现翻一番,在2006年突破两万亿,超越江苏,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
2007年9月,上半年最新经济数据出炉:已经连续四年增长13%的山东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2072.4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长速度在强省方阵里高于广东仅次于江苏,而规模以上工业的利润则几乎相当于广东和江苏的总和,继续领跑全国。
而在之前的二十年间,山东虽不落后,但也绝非明星般耀眼。
“山东,力可敌国”,台湾知名财经杂志《天下》发出这样的惊呼:按目前发展趋势,山东的总体经济规模,将以一省之地,在20年内超过韩国,问鼎全球十大经济体。
一时间,人们为山东的崛起而惊叹。从追赶到赶超,从默默苦干到一鸣惊人,在中国改革开放这本厚书里,山东这一页显得格外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在这片曾经诞生孔子和孕育了他的儒家思想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沿海意识觉醒
2007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正在重新成为一个海洋大国的中国,选择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用盛大的庆祝仪式,纪念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表达迈向新航海时代的雄心。
当来自郑和当年航行到达过的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在青岛为全球首座世界著名航海家大型雕塑群揭去幕纱,人们发现郑和和哥伦布、麦哲伦、库克船长并肩而立,一起凝望着前方深邃的海洋。
历史往往在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刻的寓意。在青岛这座处处洋溢着海洋气息的海滨城市,纪念这些世界著名航海家,青岛乃至山东所表达的不仅是对他们探险精神的怀旧,更是为了提醒人们:今天的世界发展与大海密不可分。
这是一片被蔚蓝色所环抱的黄土地。全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如鹰嘴状向东突入渤海和黄海,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6,居第二位;近海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基本相当。
千百年来,海洋与山东始终不离不弃,但山东人深刻认识借海而兴、凭海而富,把蓝色大海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
(一)
“1991年4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人们记住的日子,正是在那一天,山东正式提出"海上山东"战略。”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卫国印象深刻,这一“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与黄河三角洲开发一起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两大跨世纪工程。
作为在全国率先实施海洋战略的省份,山东第一次把自己赶超发达省份的主战场转向了“蓝色国土”———海洋。今天的山东,最知名的企业在沿海,最发达的城市在沿海,最强劲的区域龙头在沿海,生产要素向沿海大量聚集,如此强烈和鲜明的经济战略布局,也成为支撑山东高速发展的最大动力之源。
如果说,哥伦布们发现海洋的旅程使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那么,今天人们对蓝色海洋的推崇无疑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探求和认知。
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海洋战略的省份,发现海洋的过程也是山东经济赶超崛起的历程。
但发现往往产生在遗忘之后。
登上声名远扬的蓬莱阁极目四望,一条黄海和渤海相连的分界线清晰可见。山东,这个以山命名的省份,实际上是一个拥有3000多公里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省。然而,这些除了为山东增添了旅游资源之外,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却是改革开放之初山东的现实。
在张卫国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特殊的山东省地图:依着省界的轮廓,山东在地图上被描绘成振翅飞翔的鹰。这只鹰的上半身已经伸入到了海里,另半个身子深深植根于大地。
对于自己的故乡,复旦大学教授韦森曾经作出这样的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山东的话,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圣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入海,泰山在这里崛起。发源于鲁国故地并在齐鲁大地上代代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而且,山东的资源禀赋好,要农业有农业,要矿产有矿产,要人口有人口,资源门类、品种、总量位居单个省份全国第一,也强化了自身内生性发展的模式。"
一个似乎什么都不缺的地方,却在广东开风气之先,长三角继之而兴的时候,陷在农业大省的惯性思维里,发展相对滞后。
山东应该怎么办?
"要让山东这只雄鹰飞起来,关键是要抬起头来面向大海。"张卫国说,这个大方向很重要。
(二)
面向大海,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副厅级干部办网站,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应该算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一个。在这个海洋圈里已经颇有些名气的"海洋财富论坛"里,与海洋打了40年交道的王诗成关注的主题永远只有两个:推动"海上山东"建设和呼吁中国建设"海洋强国"。
王诗成认为,"海上山东"战略的提出开拓了后来人们寻求发展路径的思路。
最近几年,当河北、江苏、辽宁甚至浙江、广东都掀起了重新认识大海之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海上山东"这一提法的价值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不可估量。
就像人们看到蓝色就会习惯地想起大海一样,"海上山东"战略最初也是从靠海吃海的渔业启动的。
然而,山东人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
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海洋问题专家郑贵斌说:"对于"海上山东"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在提出初期,有人还认为只要海上渔业产值超过了陆地种植业,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认识大大妨碍对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妨碍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其实,同陆地一样,海洋产业也是一个包含一、二、三产业的整体系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海洋产业涵盖更广、潜力更大。"
在山东省制订的《"海上山东"开发建设规划》中,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和滨海旅游被列为四大建设工程。
高度重视海洋、用好海洋,使山东的沿海区位优势一步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到2001年底,山东省的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278.4亿元,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8倍多。到沿海开放20周年时的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的生产总值就突破了7000亿元。
面对这一组骄人的数字,郑贵斌更看重的却是"海上山东"所代表的思维转型。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话题,更是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大沿海意识的重塑。沿海意识,决不仅仅是强化地理和区位的概念,而是要树立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取向的发展理念,把自身的发展自觉融入国际国内发展的大格局,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说。
布局沿海承接转移
"山东的发展潜力比广东大多了!"
2003年6月,山东省委工作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的张高丽在历数山东方方面面的优势后,一语惊四座。迎着一片惊诧不已的目光,这位从广东调任山东才一年有余的领导人,娓娓道出一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大道理:
"广东是怎么起来的?说到底不就是接受香港产业转移,靠"三来一补"发家的吗?风水轮流转。如今轮到日韩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了。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近水楼台先得月啊!香港毕竟只是一个城市,日韩可是两个制造业强国啊,生产总值一个是中国大陆的5倍,一个是山东的5倍如果向我们转移一部分,那就不得了!"
在那次向全省直播的省委工作会议上,众多的山东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伴随着这种清新的气息,沿海,能否把陆地的"尽头"变成经济的"前沿"的发问显得格外凝重。
多少年来,不同思维的人答案各不相同,并由此不断上演着盛衰兴替的悲喜剧。
海洋经济的旗帜把山东的生存与发展视野引向了海洋,让人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海洋的综合开发效益和经济价值,促进"海陆一体化观念"的形成,有了这种思想认识和观念,看问题、办事情,立足点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山东近五年的大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
"对不起,我实在没有时间介绍情况,马上我要去日本。"7月初的一天,记者在山东省政府拜访主管开放的副省长才利民时,他抱歉地说。而为了引来更多韩国的大项目,仅今年上半年才利民已去了三趟韩国。
当一些地方还在把领导出国作为一种待遇来看待,而在山东,去韩国就是日常的工作之一。作为韩资第一大落脚地,山东省官员在韩国受到的接待也要比一般规格高得多。
招商引资瞄准隔海相望的日韩,无疑是山东走向海洋、思维空间放大的体现之一。
"青岛成了我的家,位于韩国首尔郊区的故乡,却成了一年去几次的探亲地。"韩国女孩沈载一操着流利的汉语说。
沈载一是位于青岛颐中皇冠假日大酒店中一家韩国餐厅的大堂经理,餐厅老板正是她的父亲沈义燮,她们一家已完全融入青岛当地人的生活。
据青岛市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青岛的韩国侨民人数接近6万人,已超过北京成为中国国内韩国侨民最多的城市。
在很多公共场所,记者发现,很多的标志除了中英文之外,都加了韩语。青岛还专门出版了韩语报纸,电视台也有韩语播报的电视节目。
"这是一座无需用汉语谈生意的城市。"韩国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张五洙这样形容韩国人对青岛的印象。有数据显示,韩国人累计为青岛带来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使33万人就业,青岛出口前20名的企业中,韩国企业占近一半。
"从韩国乘飞机到青岛只需1小时,而工厂用地租金和人工费分别为韩国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孙恒勤表示:"最近2年内,新入驻的韩国企业大幅增加,进驻企业规模也逐渐增加。在青岛登记注册的韩资企业达5500多家,如浦项制铁、LG精油、高丽制钢、晓星等投资额均超过1亿美元,其中,LG精油投资额是3.89亿美元,创下了山东省外商投资制造业之最;另外,像LG手机、新都理光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已落户青岛。"
2003年以来,韩资一直占据山东利用外资的首位。截至2006年底,山东累计利用韩资200.18亿美元。山东省外经贸厅亚洲一处处长郭全涛称,目前在鲁的韩商直接投资企业有1.8万余家,约占全国此类企业的一半。
以往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多集中于箱包、鞋帽、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现在则出现了一批投资额大、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如造船、汽车和化工等。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等企业在山东投资布点,日照现代威亚发动机、烟台大宇造船、威海三星造船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张卫国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时,外资的大规模引入为山东经济腾飞恰到好处地点了一把火。在外资力量的驱动之下,山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也随之加速,经济开始打破多年增长乏力的状态而开始迅速攀升。
(二)
7月4日,由山东省建设厅和北京大学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在济南正式发布,历时5年的半岛城市群规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规划提出,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积极培育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到2020年,青岛、济南分别发展成为城区500万人、430万人左右的超大城市。
"半岛城市群将引领山东省经济整体发展,成为山东经济"火车头"、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全球服务链和产业链中承担重要角色。"山东省建设厅厅长杨焕彩表示。
"重点面向日韩,承接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转移是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发展战略。"山东省发改委参与规划制定的官员告诉媒体记者,"半岛城市群的这8个市要积极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
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市场换技术,吸引跨国公司来半岛城市群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这一引人注目的规划当初招标时规定,报价越高评分越低。然而,最终山东还是选择了报价最高的北京大学。谈起当年的这则轶事,规划编制组组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说,山东省对这份规划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珠三角的崛起有赖于以港澳为方向,以深圳为门户的对外开放;长三角的崛起离不开以上海为中心的对外开放。山东半岛不能例外,凭借与韩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实施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可以构筑半岛城市群面向韩日的"跨国城市走廊"。
无疑,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清晰了山东沿海地区各城市发展的定位与走向,而这个总体规划则基于山东省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构想。
2002年,山东省沿海七市以占全省36%的人口和43%的土地,创造了占全省52%的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82.3%和82.9%,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利用外资占全省的77%以上,沿海七市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倍多,沿海地区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如何使这一地区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打造好胶东半岛制造业高地,山东省不乏深谋远虑。
按照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短期内,山东将着力把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核心的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成国内"韩日引资高地",中期则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制造业基地催生日韩"产业协作区",远期则希望在国内率先构建面向日韩的自由贸易区。
2006年,半岛制造业基地进出口总额达611.5亿美元,占山东省的64.2%,实际利用外资70.6亿美元,占山东省的70.6%,实际使用日、韩资分别占山东省的82.6%、95.3%。
2003年底,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山东开始启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日照8市在内的半岛城市群建设,传统的以"青烟威"为主体的山东半岛首次扩容。山东省寄望这一区域带动山东经济的全面腾飞,并能够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极。
3年多来,围绕半岛城市群建设开展的区域交通一体化、旅游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工程渐次展开,半岛都市群人口、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截至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14484.52万元,不仅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的经济总量,同时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经济总量之和,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重要的一极。
寻找自己的出海口
自日照市蜿蜒北上,经青岛转威海下烟台再至东营,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临海县市区36个,港口就有26个,几乎是一县(市)一港口。"山东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副处长郭京堂补充说,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分布如此多的港口,其密度不仅国内无与伦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大自然对山东的慷慨馈赠。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使山东成为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地区,仅离岸2000米,水深10米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就有51处。
山东也没有打算辜负大自然的慷慨馈赠。郭京堂认为,山东半岛能形成城市群,最核心的要素是拥有众多港口。而放眼世界六大区域性城市群,哪个不是靠港口支撑?港口是半岛城市群最有利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半岛城市群港口并不多。
"没有石臼港,哪有今天的日照市?同样,如果当年把岚山港留在临沂,然后将临沂市行政中心向岚山港靠拢,今天的山东极有可能再添一个沿海开放城市。"郭京堂举例说。港口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
一个个滨海明珠形成一个个良港,从而形成山东半岛港口群。2006年,全省沿海港口达到26个,深水泊位136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7亿吨。目前,山东正积极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纵观古今,一座城市与大海相连,不仅意味着与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意味着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几乎都是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兴的。在资源全球配置环境下,全球GDP的50%产生于距海岸线50公里的范围内。
迈入世界经济大舞台,港口是不可或缺的跳板。
山东恰恰紧紧抓住了这个跳板。
(一)
2007年5月10日,青岛港与日照港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合资经营集装箱码头。这标志着山东期盼已久的跨区域整合港口资源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这件事情其实来得挺突然的,第二天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了,我们才刚刚接到通知。"青岛港港务局宣传中心的同志至今还记得当初手忙脚乱准备的情形。
青岛港从2005年就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整合战略,在与日照港携手之前,青岛港已与威海港成功合作,将多家船运公司和货主吸引至威海港开展业务。
作为一个百年老港,青岛港是中国第二大港口,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码头、亚洲最大的原油码头和中国第三大集装箱码头。2006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为2.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770万标准箱,收入超过70亿元,净利润达到13亿元。
在中国诸多港口中,培养出"金牌工人"许振超的青岛港的媒体知名度可能是最高的。就是凭着不断的效率革命,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青岛港在不扩建的情况下年货物吞吐量实现了从1亿吨到2亿吨的飞跃。
尽管如此,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仍然难言轻松。5年没有新建码头,使青岛港在风起云涌的竞争中丧失了先机。
长期以来,天津和大连这两个国内著名大港也在谋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与这两个港口相比,青岛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航运争夺战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山东人深知,放眼世界,国际贸易量的80%以上都是通过海运完成,大物流形成大型
港口城市,而大的港口城市的崛起,又往往会激活一座座内陆城市而带动起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如上海之于长江流域,香港之于珠江流域。
显然,青岛港此番与日照港合作,还有更长远的考虑。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指出,双方的合作有利于加速青岛港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抢占东北亚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东北亚乃至我国最大的港口群,成为新亚欧大陆桥最大的桥头堡,推动山东经济实现率先发展。
按照常德传的说法,全省20多个大小港口将来都会手拉手,实施港口资源整合,推动山东半岛经济的一体发展。
冲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山东开始提速。
(二)
6月18日上午,全球集装箱运营大鳄菲律宾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公司(ICTSI)参与投资组建的东龙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入驻烟台港。
"这是烟台港口经济繁荣带来的一次商机!"有专家分析说,网络遍布东南亚各国的
ICTSI,看重烟台港"爆发式增长"的潜力,同时笃信,打通物流通道,诸多烟台优势产品势必将从饱和市场顺利转战东南亚,并有可能向欧洲地区扩展。因此,这家以港口为依托的国际物流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烟台。
"依托港口,产业联动,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港口已由传统的装卸转运功能逐步向工业功能、商贸功能、综合物流功能转变。发展临港产业是新形势下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世界551个较大城市中,有424个为港口城市,占到77%。有关资料显示,以港口为节点的产业链中,港口本身的收益为8%,航运业收益为17%,社会收益为75%。孙永春用这样一组数据说明,烟台市港口临港产业收益,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这是差距,也是潜力。
6月15日下午,伴着汽笛的一声长鸣,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的大宇造船船段项目宣告竣工。这一项目投资近1亿美元,年内可实现产值2亿元。由此,烟台现代船舶制造业将昂起新的龙头,它与东西两翼的莱佛士造船、蓬莱造船基地交相辉映,彰显出烟台临港产业涉海而起的雄浑气魄。
显然,对于发展临港产业,烟台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17亿元,这是烟台下属的县级市龙口市计划今年完成港口建设及发展临港工业、物流业发展的资金额度。龙口市的"迫切",体现的是烟台"蓝色产业"的警醒和躁动。
提到"蓝色产业",人们往往很容易联想到海洋渔业、海上运输、海水晒盐等传统产业。但这只是蓝色海洋丰富资源的"冰山一角"。烟台市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培植"1+3+5"海洋产业体系的全新构想,首先就要打造港口海运为先导、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簇群。
烟台市政府研究室的同志说,在上世纪末,有学者认为环渤海圈内港口太多,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少港口吃不饱,仅烟台境内就有三山岛、龙口、蓬莱、烟台市区等诸多地方有港口。这些港口当时引来众多非议,而事实证明,这些港口都在蓬勃发展,因为,现在来看,此港口非彼港口。
他们认为,以往的港口功能是输送人流和物流。一定时期内,人流和物流不变,各港口自然恶性竞争。但现在的港口,尤其是县市区港口,它的功能主要是发展临港工业,如蓬莱西港周围,全是石化、钢铁、造船等大进大出型的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教授认为,由单纯的海洋开发向统筹海陆经济发展转变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变。以往发展海洋经济,注重的主要是海洋产业产值的增加。现在强调海陆资源的互补、海陆产业的互动、海陆经济的一体化。海洋经济的更大效益在于它的波及效果和乘数效应。最典型的是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沿海自由贸易区功能,海洋经济都与陆地经济紧密相连。
(三)
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在哪里?作为北方唯一一个拥有两个超亿吨大港的省份,山东除了青岛港,另一个是谁?
这是很多山东人都答不上来的两个问题,而实际上答案只有一个,日照港。
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传志说:"日照港虽然年轻,但是年轻不意味着紧跟在别人后面走。"
2002年港口下放重组以来,新的体制给日照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2年,港口吞吐量从突破3000万吨开始起飞,一路扶摇直上,2006年11月,在全港开放20周年之际,港口吞吐量顺利闯过亿吨大关,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
这种强劲的势头今年依然持续。记者来到日照港集装箱码头作业区时,眼前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字形排开的数十台大吊车张开巨大的臂膀把一个个集装箱送到外轮上,一艘艘巨轮满载着集装箱,正徐徐离港……一位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1至8月份,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923万吨,同比增长20.4%,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
"日照市拿港口当最大的宝贝疙瘩看待,这是谁也比不了的。"地方对日照港的全力支持,连青岛港的工作人员都带着几丝羡慕。
"日照港是日照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希望。"对此,日照市委书记李兆前直言不讳。
今年8月份,李兆前和市长杨军带队,远赴乌鲁木齐、郑州和西安,加强市场对接,把港口大门"安"在中西部地区,通过密切与陆桥经济带城市、腹地企业的合作,共同构筑物流战略联盟。
实际上,日照港也没有让当地政府失望。
日照全市8个年收入过10亿的企业中临港工业占了7席,今年上半年,日照临港工业完成增加值32.8亿元,增长103.2%。在此强力拉动下,日照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6%,销售收入增长60.3%,增幅居山东省前列。
"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这是对日照港的赞叹,也是对风起云涌的山东港口群的赞叹。
2007年5月10日,履新不久的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这是他到山东后主持的第一个高规格经济会议。
从这位新任省委书记的话语里,也许可以称出海洋在山东决策层心目中的分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在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始终保持强劲态势、实现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抓住机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山东人来说,这一诗句别有意蕴。
然而,通向成功的路上永远不会平坦,就如同泰山腰上险峻的十八盘,真正能够坚持不懈向峰顶进发,需要格外的毅力和品格。面对发展道路上的重重急流险滩,山东靠什么破解发展谜局、一往无前?在他们身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赶超者所应具有的怎样的精神气质?
本报记者 郝彦鹏山东报道
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总会引来国内外关注的目光。这些目光不单是为了流连气势恢宏、典雅隆重的祭孔乐舞《天下大同》,或者复习“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
“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现在有人为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增添了新注脚:“21世纪看山东。”
山东何以如此让人看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2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人民币,紧接着仅用4年就实现翻一番,在2006年突破两万亿,超越江苏,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
2007年9月,上半年最新经济数据出炉:已经连续四年增长13%的山东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2072.4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长速度在强省方阵里高于广东仅次于江苏,而规模以上工业的利润则几乎相当于广东和江苏的总和,继续领跑全国。
而在之前的二十年间,山东虽不落后,但也绝非明星般耀眼。
“山东,力可敌国”,台湾知名财经杂志《天下》发出这样的惊呼:按目前发展趋势,山东的总体经济规模,将以一省之地,在20年内超过韩国,问鼎全球十大经济体。
一时间,人们为山东的崛起而惊叹。从追赶到赶超,从默默苦干到一鸣惊人,在中国改革开放这本厚书里,山东这一页显得格外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在这片曾经诞生孔子和孕育了他的儒家思想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沿海意识觉醒
2007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正在重新成为一个海洋大国的中国,选择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用盛大的庆祝仪式,纪念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表达迈向新航海时代的雄心。
当来自郑和当年航行到达过的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在青岛为全球首座世界著名航海家大型雕塑群揭去幕纱,人们发现郑和和哥伦布、麦哲伦、库克船长并肩而立,一起凝望着前方深邃的海洋。
历史往往在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刻的寓意。在青岛这座处处洋溢着海洋气息的海滨城市,纪念这些世界著名航海家,青岛乃至山东所表达的不仅是对他们探险精神的怀旧,更是为了提醒人们:今天的世界发展与大海密不可分。
这是一片被蔚蓝色所环抱的黄土地。全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如鹰嘴状向东突入渤海和黄海,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6,居第二位;近海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基本相当。
千百年来,海洋与山东始终不离不弃,但山东人深刻认识借海而兴、凭海而富,把蓝色大海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
(一)
“1991年4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人们记住的日子,正是在那一天,山东正式提出"海上山东"战略。”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卫国印象深刻,这一“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与黄河三角洲开发一起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两大跨世纪工程。
作为在全国率先实施海洋战略的省份,山东第一次把自己赶超发达省份的主战场转向了“蓝色国土”———海洋。今天的山东,最知名的企业在沿海,最发达的城市在沿海,最强劲的区域龙头在沿海,生产要素向沿海大量聚集,如此强烈和鲜明的经济战略布局,也成为支撑山东高速发展的最大动力之源。
如果说,哥伦布们发现海洋的旅程使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那么,今天人们对蓝色海洋的推崇无疑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探求和认知。
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海洋战略的省份,发现海洋的过程也是山东经济赶超崛起的历程。
但发现往往产生在遗忘之后。
登上声名远扬的蓬莱阁极目四望,一条黄海和渤海相连的分界线清晰可见。山东,这个以山命名的省份,实际上是一个拥有3000多公里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省。然而,这些除了为山东增添了旅游资源之外,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却是改革开放之初山东的现实。
在张卫国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特殊的山东省地图:依着省界的轮廓,山东在地图上被描绘成振翅飞翔的鹰。这只鹰的上半身已经伸入到了海里,另半个身子深深植根于大地。
对于自己的故乡,复旦大学教授韦森曾经作出这样的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山东的话,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圣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入海,泰山在这里崛起。发源于鲁国故地并在齐鲁大地上代代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而且,山东的资源禀赋好,要农业有农业,要矿产有矿产,要人口有人口,资源门类、品种、总量位居单个省份全国第一,也强化了自身内生性发展的模式。"
一个似乎什么都不缺的地方,却在广东开风气之先,长三角继之而兴的时候,陷在农业大省的惯性思维里,发展相对滞后。
山东应该怎么办?
"要让山东这只雄鹰飞起来,关键是要抬起头来面向大海。"张卫国说,这个大方向很重要。
(二)
面向大海,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副厅级干部办网站,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应该算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一个。在这个海洋圈里已经颇有些名气的"海洋财富论坛"里,与海洋打了40年交道的王诗成关注的主题永远只有两个:推动"海上山东"建设和呼吁中国建设"海洋强国"。
王诗成认为,"海上山东"战略的提出开拓了后来人们寻求发展路径的思路。
最近几年,当河北、江苏、辽宁甚至浙江、广东都掀起了重新认识大海之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海上山东"这一提法的价值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不可估量。
就像人们看到蓝色就会习惯地想起大海一样,"海上山东"战略最初也是从靠海吃海的渔业启动的。
然而,山东人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
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海洋问题专家郑贵斌说:"对于"海上山东"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在提出初期,有人还认为只要海上渔业产值超过了陆地种植业,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认识大大妨碍对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妨碍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其实,同陆地一样,海洋产业也是一个包含一、二、三产业的整体系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海洋产业涵盖更广、潜力更大。"
在山东省制订的《"海上山东"开发建设规划》中,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和滨海旅游被列为四大建设工程。
高度重视海洋、用好海洋,使山东的沿海区位优势一步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到2001年底,山东省的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278.4亿元,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8倍多。到沿海开放20周年时的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的生产总值就突破了7000亿元。
面对这一组骄人的数字,郑贵斌更看重的却是"海上山东"所代表的思维转型。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话题,更是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大沿海意识的重塑。沿海意识,决不仅仅是强化地理和区位的概念,而是要树立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取向的发展理念,把自身的发展自觉融入国际国内发展的大格局,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他说。
布局沿海承接转移
"山东的发展潜力比广东大多了!"
2003年6月,山东省委工作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的张高丽在历数山东方方面面的优势后,一语惊四座。迎着一片惊诧不已的目光,这位从广东调任山东才一年有余的领导人,娓娓道出一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大道理:
"广东是怎么起来的?说到底不就是接受香港产业转移,靠"三来一补"发家的吗?风水轮流转。如今轮到日韩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了。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近水楼台先得月啊!香港毕竟只是一个城市,日韩可是两个制造业强国啊,生产总值一个是中国大陆的5倍,一个是山东的5倍如果向我们转移一部分,那就不得了!"
在那次向全省直播的省委工作会议上,众多的山东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伴随着这种清新的气息,沿海,能否把陆地的"尽头"变成经济的"前沿"的发问显得格外凝重。
多少年来,不同思维的人答案各不相同,并由此不断上演着盛衰兴替的悲喜剧。
海洋经济的旗帜把山东的生存与发展视野引向了海洋,让人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海洋的综合开发效益和经济价值,促进"海陆一体化观念"的形成,有了这种思想认识和观念,看问题、办事情,立足点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山东近五年的大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
"对不起,我实在没有时间介绍情况,马上我要去日本。"7月初的一天,记者在山东省政府拜访主管开放的副省长才利民时,他抱歉地说。而为了引来更多韩国的大项目,仅今年上半年才利民已去了三趟韩国。
当一些地方还在把领导出国作为一种待遇来看待,而在山东,去韩国就是日常的工作之一。作为韩资第一大落脚地,山东省官员在韩国受到的接待也要比一般规格高得多。
招商引资瞄准隔海相望的日韩,无疑是山东走向海洋、思维空间放大的体现之一。
"青岛成了我的家,位于韩国首尔郊区的故乡,却成了一年去几次的探亲地。"韩国女孩沈载一操着流利的汉语说。
沈载一是位于青岛颐中皇冠假日大酒店中一家韩国餐厅的大堂经理,餐厅老板正是她的父亲沈义燮,她们一家已完全融入青岛当地人的生活。
据青岛市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青岛的韩国侨民人数接近6万人,已超过北京成为中国国内韩国侨民最多的城市。
在很多公共场所,记者发现,很多的标志除了中英文之外,都加了韩语。青岛还专门出版了韩语报纸,电视台也有韩语播报的电视节目。
"这是一座无需用汉语谈生意的城市。"韩国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张五洙这样形容韩国人对青岛的印象。有数据显示,韩国人累计为青岛带来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使33万人就业,青岛出口前20名的企业中,韩国企业占近一半。
"从韩国乘飞机到青岛只需1小时,而工厂用地租金和人工费分别为韩国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孙恒勤表示:"最近2年内,新入驻的韩国企业大幅增加,进驻企业规模也逐渐增加。在青岛登记注册的韩资企业达5500多家,如浦项制铁、LG精油、高丽制钢、晓星等投资额均超过1亿美元,其中,LG精油投资额是3.89亿美元,创下了山东省外商投资制造业之最;另外,像LG手机、新都理光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已落户青岛。"
2003年以来,韩资一直占据山东利用外资的首位。截至2006年底,山东累计利用韩资200.18亿美元。山东省外经贸厅亚洲一处处长郭全涛称,目前在鲁的韩商直接投资企业有1.8万余家,约占全国此类企业的一半。
以往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多集中于箱包、鞋帽、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现在则出现了一批投资额大、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如造船、汽车和化工等。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等企业在山东投资布点,日照现代威亚发动机、烟台大宇造船、威海三星造船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张卫国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时,外资的大规模引入为山东经济腾飞恰到好处地点了一把火。在外资力量的驱动之下,山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也随之加速,经济开始打破多年增长乏力的状态而开始迅速攀升。
(二)
7月4日,由山东省建设厅和北京大学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在济南正式发布,历时5年的半岛城市群规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规划提出,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积极培育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到2020年,青岛、济南分别发展成为城区500万人、430万人左右的超大城市。
"半岛城市群将引领山东省经济整体发展,成为山东经济"火车头"、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全球服务链和产业链中承担重要角色。"山东省建设厅厅长杨焕彩表示。
"重点面向日韩,承接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转移是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发展战略。"山东省发改委参与规划制定的官员告诉媒体记者,"半岛城市群的这8个市要积极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
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市场换技术,吸引跨国公司来半岛城市群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这一引人注目的规划当初招标时规定,报价越高评分越低。然而,最终山东还是选择了报价最高的北京大学。谈起当年的这则轶事,规划编制组组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说,山东省对这份规划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珠三角的崛起有赖于以港澳为方向,以深圳为门户的对外开放;长三角的崛起离不开以上海为中心的对外开放。山东半岛不能例外,凭借与韩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实施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可以构筑半岛城市群面向韩日的"跨国城市走廊"。
无疑,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清晰了山东沿海地区各城市发展的定位与走向,而这个总体规划则基于山东省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构想。
2002年,山东省沿海七市以占全省36%的人口和43%的土地,创造了占全省52%的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82.3%和82.9%,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利用外资占全省的77%以上,沿海七市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倍多,沿海地区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如何使这一地区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打造好胶东半岛制造业高地,山东省不乏深谋远虑。
按照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短期内,山东将着力把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核心的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成国内"韩日引资高地",中期则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制造业基地催生日韩"产业协作区",远期则希望在国内率先构建面向日韩的自由贸易区。
2006年,半岛制造业基地进出口总额达611.5亿美元,占山东省的64.2%,实际利用外资70.6亿美元,占山东省的70.6%,实际使用日、韩资分别占山东省的82.6%、95.3%。
2003年底,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山东开始启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日照8市在内的半岛城市群建设,传统的以"青烟威"为主体的山东半岛首次扩容。山东省寄望这一区域带动山东经济的全面腾飞,并能够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极。
3年多来,围绕半岛城市群建设开展的区域交通一体化、旅游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工程渐次展开,半岛都市群人口、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截至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14484.52万元,不仅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的经济总量,同时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经济总量之和,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重要的一极。
寻找自己的出海口
自日照市蜿蜒北上,经青岛转威海下烟台再至东营,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临海县市区36个,港口就有26个,几乎是一县(市)一港口。"山东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副处长郭京堂补充说,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分布如此多的港口,其密度不仅国内无与伦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大自然对山东的慷慨馈赠。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使山东成为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地区,仅离岸2000米,水深10米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就有51处。
山东也没有打算辜负大自然的慷慨馈赠。郭京堂认为,山东半岛能形成城市群,最核心的要素是拥有众多港口。而放眼世界六大区域性城市群,哪个不是靠港口支撑?港口是半岛城市群最有利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半岛城市群港口并不多。
"没有石臼港,哪有今天的日照市?同样,如果当年把岚山港留在临沂,然后将临沂市行政中心向岚山港靠拢,今天的山东极有可能再添一个沿海开放城市。"郭京堂举例说。港口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
一个个滨海明珠形成一个个良港,从而形成山东半岛港口群。2006年,全省沿海港口达到26个,深水泊位136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7亿吨。目前,山东正积极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纵观古今,一座城市与大海相连,不仅意味着与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意味着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几乎都是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兴的。在资源全球配置环境下,全球GDP的50%产生于距海岸线50公里的范围内。
迈入世界经济大舞台,港口是不可或缺的跳板。
山东恰恰紧紧抓住了这个跳板。
(一)
2007年5月10日,青岛港与日照港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合资经营集装箱码头。这标志着山东期盼已久的跨区域整合港口资源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这件事情其实来得挺突然的,第二天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了,我们才刚刚接到通知。"青岛港港务局宣传中心的同志至今还记得当初手忙脚乱准备的情形。
青岛港从2005年就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整合战略,在与日照港携手之前,青岛港已与威海港成功合作,将多家船运公司和货主吸引至威海港开展业务。
作为一个百年老港,青岛港是中国第二大港口,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码头、亚洲最大的原油码头和中国第三大集装箱码头。2006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为2.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770万标准箱,收入超过70亿元,净利润达到13亿元。
在中国诸多港口中,培养出"金牌工人"许振超的青岛港的媒体知名度可能是最高的。就是凭着不断的效率革命,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青岛港在不扩建的情况下年货物吞吐量实现了从1亿吨到2亿吨的飞跃。
尽管如此,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仍然难言轻松。5年没有新建码头,使青岛港在风起云涌的竞争中丧失了先机。
长期以来,天津和大连这两个国内著名大港也在谋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与这两个港口相比,青岛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航运争夺战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山东人深知,放眼世界,国际贸易量的80%以上都是通过海运完成,大物流形成大型
港口城市,而大的港口城市的崛起,又往往会激活一座座内陆城市而带动起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如上海之于长江流域,香港之于珠江流域。
显然,青岛港此番与日照港合作,还有更长远的考虑。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指出,双方的合作有利于加速青岛港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抢占东北亚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东北亚乃至我国最大的港口群,成为新亚欧大陆桥最大的桥头堡,推动山东经济实现率先发展。
按照常德传的说法,全省20多个大小港口将来都会手拉手,实施港口资源整合,推动山东半岛经济的一体发展。
冲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山东开始提速。
(二)
6月18日上午,全球集装箱运营大鳄菲律宾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公司(ICTSI)参与投资组建的东龙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入驻烟台港。
"这是烟台港口经济繁荣带来的一次商机!"有专家分析说,网络遍布东南亚各国的
ICTSI,看重烟台港"爆发式增长"的潜力,同时笃信,打通物流通道,诸多烟台优势产品势必将从饱和市场顺利转战东南亚,并有可能向欧洲地区扩展。因此,这家以港口为依托的国际物流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烟台。
"依托港口,产业联动,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港口已由传统的装卸转运功能逐步向工业功能、商贸功能、综合物流功能转变。发展临港产业是新形势下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世界551个较大城市中,有424个为港口城市,占到77%。有关资料显示,以港口为节点的产业链中,港口本身的收益为8%,航运业收益为17%,社会收益为75%。孙永春用这样一组数据说明,烟台市港口临港产业收益,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这是差距,也是潜力。
6月15日下午,伴着汽笛的一声长鸣,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的大宇造船船段项目宣告竣工。这一项目投资近1亿美元,年内可实现产值2亿元。由此,烟台现代船舶制造业将昂起新的龙头,它与东西两翼的莱佛士造船、蓬莱造船基地交相辉映,彰显出烟台临港产业涉海而起的雄浑气魄。
显然,对于发展临港产业,烟台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17亿元,这是烟台下属的县级市龙口市计划今年完成港口建设及发展临港工业、物流业发展的资金额度。龙口市的"迫切",体现的是烟台"蓝色产业"的警醒和躁动。
提到"蓝色产业",人们往往很容易联想到海洋渔业、海上运输、海水晒盐等传统产业。但这只是蓝色海洋丰富资源的"冰山一角"。烟台市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培植"1+3+5"海洋产业体系的全新构想,首先就要打造港口海运为先导、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簇群。
烟台市政府研究室的同志说,在上世纪末,有学者认为环渤海圈内港口太多,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少港口吃不饱,仅烟台境内就有三山岛、龙口、蓬莱、烟台市区等诸多地方有港口。这些港口当时引来众多非议,而事实证明,这些港口都在蓬勃发展,因为,现在来看,此港口非彼港口。
他们认为,以往的港口功能是输送人流和物流。一定时期内,人流和物流不变,各港口自然恶性竞争。但现在的港口,尤其是县市区港口,它的功能主要是发展临港工业,如蓬莱西港周围,全是石化、钢铁、造船等大进大出型的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教授认为,由单纯的海洋开发向统筹海陆经济发展转变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变。以往发展海洋经济,注重的主要是海洋产业产值的增加。现在强调海陆资源的互补、海陆产业的互动、海陆经济的一体化。海洋经济的更大效益在于它的波及效果和乘数效应。最典型的是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沿海自由贸易区功能,海洋经济都与陆地经济紧密相连。
(三)
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在哪里?作为北方唯一一个拥有两个超亿吨大港的省份,山东除了青岛港,另一个是谁?
这是很多山东人都答不上来的两个问题,而实际上答案只有一个,日照港。
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传志说:"日照港虽然年轻,但是年轻不意味着紧跟在别人后面走。"
2002年港口下放重组以来,新的体制给日照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2年,港口吞吐量从突破3000万吨开始起飞,一路扶摇直上,2006年11月,在全港开放20周年之际,港口吞吐量顺利闯过亿吨大关,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
这种强劲的势头今年依然持续。记者来到日照港集装箱码头作业区时,眼前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字形排开的数十台大吊车张开巨大的臂膀把一个个集装箱送到外轮上,一艘艘巨轮满载着集装箱,正徐徐离港……一位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1至8月份,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923万吨,同比增长20.4%,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
"日照市拿港口当最大的宝贝疙瘩看待,这是谁也比不了的。"地方对日照港的全力支持,连青岛港的工作人员都带着几丝羡慕。
"日照港是日照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希望。"对此,日照市委书记李兆前直言不讳。
今年8月份,李兆前和市长杨军带队,远赴乌鲁木齐、郑州和西安,加强市场对接,把港口大门"安"在中西部地区,通过密切与陆桥经济带城市、腹地企业的合作,共同构筑物流战略联盟。
实际上,日照港也没有让当地政府失望。
日照全市8个年收入过10亿的企业中临港工业占了7席,今年上半年,日照临港工业完成增加值32.8亿元,增长103.2%。在此强力拉动下,日照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6%,销售收入增长60.3%,增幅居山东省前列。
"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这是对日照港的赞叹,也是对风起云涌的山东港口群的赞叹。
2007年5月10日,履新不久的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这是他到山东后主持的第一个高规格经济会议。
从这位新任省委书记的话语里,也许可以称出海洋在山东决策层心目中的分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在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始终保持强劲态势、实现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抓住机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山东人来说,这一诗句别有意蕴。
然而,通向成功的路上永远不会平坦,就如同泰山腰上险峻的十八盘,真正能够坚持不懈向峰顶进发,需要格外的毅力和品格。面对发展道路上的重重急流险滩,山东靠什么破解发展谜局、一往无前?在他们身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赶超者所应具有的怎样的精神气质?
本报记者 郝彦鹏山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