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级“贝藻王国”南麂 为何能成生物乐土?

来源:温州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00:11 

核心提示:黑叶马尾藻、头状马尾藻、浙江褐茸藻,全世界仅能在这里见到热带贝壳、亚热带贝壳、温带贝壳、寒温带贝壳,在这里并存

探秘世界级“贝藻王国”南麂为何能成生物乐土?

南麂列岛面积占全国岛屿面积不到万分之二,但其生长的贝类与藻类种类却是全国最多的。近日,2011海洋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温州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计划在温州南麂列岛又有了新发现。本期揭秘,记者带你探秘南麂的神奇之处。

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藻类

在南麂岛最出名的旅游景点大沙岙沙滩的南侧,设有一块游人止步的围栏,细心的游客或许会发现正对着沙滩的礁石上爬满了大片黑紫色“水草”。而这块围起来的区域就是沙滩的核心保护区,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水草”其真实名称为“黑叶马尾藻”,是世界海藻名录上新增添的稀有种类,目前只能在南麂岛找到。

“一般而言,绿藻、蓝色藻空间分布在水面层,褐藻和红藻分布在中间带,而黑叶马尾藻这种情况十分罕见。”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彭欣告诉记者,黑叶马尾藻是在南麂岛大沙岙龙船礁发现的,目前全世界仅存在龙船礁的核心保护区上,是一个大型藻类,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其他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的栖息地。

贝藻类多分布在潮间带(即陆海交接的地方),包括沙滩、岩礁和滩涂等。目前南麂有大型底栖藻类178种、微小型藻类459种,贝藻类占全国种数的20%左右,有30种藻类被鉴定为中国新记录或新种。除了黑叶马尾藻,还有头状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被鉴定为世界新种。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贝壳并存

南麂列岛的面积占全国岛屿面积不到万分之二,却有着最多最独特的贝类与藻类种类,其“贝藻类王国”称号名副其实。

南麂岛的礁岩除了附着大量藻类,还可常见如喜欢集聚在一起形成“辣螺墩”的荔枝螺。在南麂岛大沙岙大排档上俗称“沙蛤”的有“天下第一鲜”之称的等边浅蛤等丰富“带壳的”也可管窥一斑。

目前,南麂列岛有421种贝壳。其中有36种贝壳,中国境内只能在南麂列岛找到。在发现的贝壳种类中,有一半是东海常见的物种,有四成是不惧冷热广泛分布的物种,有5%的另类是寒带物种,还有5%的另类,此前一直生活在福建厦门以南海域。

据研究数据显示,南麂岩相贝类单位面积数量是舟山的6倍多,是宁波的22倍左右。中国北方寒冷的渤海、黄海海水中生活的寒带和寒温带贝类在南麂列岛几乎也能找到代表物种。而这种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不同温度性质的贝壳在南麂岛并存的现象是十分罕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麂列岛的所有贝类和藻类中,有30%把这里当做它们的最北或是最南的分界线,也就是说,从南麂列岛再往南一点点,数百种贝类藻类就再也无从找寻,往北一点,也有数百种贝类藻类匿迹。

南麂为何能成生物乐土?

近日举行的2011海洋生态文明(温州)国际论坛上,南麂岛以海洋生物种类众多在持续了6年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取胜。

海洋专家们最终确定南麂岛有1851种海洋生物,除了贝藻类,海鱼有379种,甲壳类海洋族裔257种,还有157种奇特的海洋生物难以归入各大类。

“南麂岛物种丰富多样由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决定,它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彭欣告诉记者,南麂岛距温州市区93公里,南至台湾基隆港270公里,因受台湾暖流分支与浙江水系鳌江、飞云江和瓯江淡水等多种流系交汇影响,水体交换充分,上升流丰富,营养物质充足,初级生产率比较高,成了生物的乐土。

通俗来说,南麂列岛海水深处众多海流碰头撞击,暗流涌动,水底往上的洋流能把海底的肥沃饵料带到水面,生物有饵料可以吃也就在这里繁殖,因而生物量丰富。而南麂列岛整片海域,因地形的阻隔,冷暖不同的洋流各自占海为王,区域水温存在差异,各个适合不同水温的海洋生物也能共存于同一片海域。

同时,这与南麂列岛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密不可分。南麂从1959年就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调查活动,1990年南麂列岛被确立为中国首批五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2002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确定为“中国南部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四个示范区之一,同时也是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