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要长鸣

来源:姜光普   发布时间:2015-05-21 03:49:03 
农历谷雨刚过,万物复苏,人们自然联想起海洋里重要的资源之一———水产。民间有谷雨前后下大网之说,捕鱼季节到了,在这里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问题亟待提醒,应该常抓不懈,这就是海洋环境保护对生态资源的维护与繁衍。
近几年,随着科技进步,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多元化开发、倾废等使海洋污染程度不仅仅局限于搞监测初期的海水溶解氧、耗氧量、油、汞或一般微生物的小量层面,有水涨船高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对海洋生物创伤更大的罪魁祸首———赤潮。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在这期间,赤潮发生区内,鱼、虾、海水养殖物均遭到严重杀伤,给海洋渔业经济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像前几年“塔斯曼”油轮溢油事件、长岛溢油事件以及青岛胶州湾的赤潮现象。前者是赤潮的隐患,后者为赤潮的出现。在大海上,一旦有赤潮的殃祸显山露水,就无法救药。因此,在做好海洋全面监测的同时,对赤潮更要不遗余力地防患于未然,争取在赤潮袭来之前,将其灭亡于萌芽。欲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提前预警,严阵以待,变被动为主动,由莫测为先知。
海洋环境监测机制要上下、左右全面沟通,朝着一个目标走。切不可掉以轻心,把预警只作为“快治”的附庸。树立警中有治、治中有警的心态,才是把握赤潮突发事件的关键。要知道,全方位早期警惕,是避免灾害的有力保障。
对赤潮的突发要年年、月月、天天警惕在心,如暮鼓晨钟般响于耳边。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不妨也来个“意在笔先”,以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识,在海洋监测平台上警钟长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