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业面临多重压力 科研与产业需要无缝衔接
近日举办的“近海健康养殖成果与进展”采访会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表示,海水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诸多压力。海洋赤潮频发、产业良种覆盖率低、病害发生加剧等现象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研一定要与产业的发展无缝衔接,做到边科研边生产边为产业产生效益。
据2010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透露,201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373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797.53万吨,占总产量的52.07%,海水养殖产量1482.30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2.99%。
“海水养殖依赖于健康的生态环境,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在加剧。”孙松介绍说,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目前海洋生物的数量减少,海洋鱼类出现小型化现象,不仅数量在减少而且大型鱼类的体型逐渐变小。此外,海洋酸化加剧、低氧区扩大、赤潮频发、水母异常增多等问题,也给海水养殖业带来了不确定风险。
对此,孙松表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瞄准国家“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国际海洋科学发展前沿,建立了综合集成示范区,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奖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以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为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仁成介绍说,海洋所研究了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绿潮等生态灾害的产生机制及防治措施,为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据了解,海水中部分藻类的增殖或聚集能够引起鱼类死亡、水产品染毒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一现象被称作“有害藻华”。在国内,微藻形成的有害藻华常常被称为“有害赤潮”。而大型藻类过度增殖引起的大型藻藻华(或称“绿潮”),也属有害藻华现象。
“现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几乎每年都有有害藻华发生的纪录。” 于仁成坦言,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藻华的频繁发生已给东海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05年,发生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米氏凯伦藻赤潮,给南麂岛附近网箱养殖的鱼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次赤潮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
于仁成说,目前海洋所发展了改性粘土等赤潮治理技术,该技术已在2005年南京玄武湖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水上项目比赛水域、2008年青岛奥运会帆船比赛水域、2010年广州亚运会帆船、帆板海域、2011年上海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比赛海域、深圳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海上项目比赛海域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效益,是海洋科研人员思考的问题。” 张国范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大连1号”杂交鲍、 “中科红”扇贝、“981”龙须菜、“科海1号”凡纳滨对虾等新品种通过审定并获得新品种证书,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长期以来的空白,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点。
孙松坦言,目前企业已不再满足养殖技术上的简单学习,更希望得到产业发展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他举例说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大连獐子岛公司于2008年组建了联合实验室,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獐子岛渔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海洋牧场开发突破1000平方公里,全面实现了生态养殖。
“从科研的角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关键方法,是保障其健康理智发展的关键,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孙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