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独木舟荡起海洋文明

来源:绍兴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05:51 

海洋神秘而富饶,充满生机和诱惑。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用独木舟向海洋进发,成为河口平原开拓的“弄潮儿”,从而使这里成为早期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舟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8日在杭州萧山开讲,来自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内舟船研究、遗址与考古、博物馆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相聚湘湖,共同解读8000年独木舟文化的精髓,并首次公开了独木舟“修补”观点。
今年的研讨会以“独木舟文化”为主线,围绕跨湖桥独木舟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价值、独木舟及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独木舟制造工具及加工工艺研究、国际独木舟考古成果交流、独木舟与海洋文化、“寻根之旅”文化意义的研究与探讨等六大主题,对东方远古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探讨。
与会期间,记者专访了几位专家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需通过媒体加强宣传推广,让跨湖桥遗址走向大众,更好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吴键在研讨会上发完言后,同记者聊起今年研讨会的几个亮点,一是研讨主题集中,围绕舟船文化,而去年首届研讨主题为史前文化,主要侧重于综合性;二是学术与运动相结合,“舟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跟“首届中国萧山(湘湖)国际皮划艇马拉松邀请赛”一起召开;三是驾驶独木舟完成寻根之路的波利尼西亚专家易立亚•奥蒂诺和凯达布参加本次研讨会。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建议把“跨湖桥遗址”编进造船专业教课书。他说,“跨湖桥遗址”不仅是浙江的,也是全世界造船界的,既说明悠久的造船历史,又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先民高超的造船水平。同时,还提到独木舟由萧山→舟山→日本→南美洲的走向。
跨湖桥遗址第二次、第三次考古发掘中担任领队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向记者介绍了先民精湛的修复技术,独木舟底部的一个洞,以前认为是树节,经脱水处理后发现为先民用另外木料加以修补形成的,而且结合处非常平滑。还提出跨湖桥文化是一种海洋性文化,独木舟搭起了与世界交流的平台。
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独木舟协会会长凯达布提到,独木舟对海洋文化影响非常大,现代船只建造还以它为样板,而且对人类迁移方面研究也非常重要。同时还介绍去年的寻根之路——驾独木舟边架艇沿着6000千年前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历时4个月到达中国福建省泉州,他们认为其祖先来自于中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