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合作任重道远 无障碍旅游圈脚步迟缓

来源:李梦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9:09 

大约从2003年开始,拟通过谋求区域合作,推动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环渤海区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包括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在内的16个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也在这波潮流中于2005年10月播种。当时在天津开会的16个城市还通过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章程》,开通了官方网站“渤海风”旅游合作网,同时,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还就打造环渤海“金项链”无障碍旅游圈达成了合作协议,对大力发展游艇经济进行了深入探讨。

官方搭建起链接平台后,合作的脚步却略显迟缓。上周末,记者参加了在威海召开的“2006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洽谈会”,500多家参会单位乘兴而来,可谓规模庞大,但是,签订的合作项目却不多,最大的一单生意仅是从天津、大连到烟台、威海的12个包船协议。多数参会者除了散发漫天的宣传资料外,在旅游线路的拓展与新产品合作方面,并没有找到新的共赢点,与预期相去甚远。

原本,环渤海区域正在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个战略增长极,其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活跃程度有望超过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旅游产业,理应反应出经济增长的势头与实力,可结果为什么难遂人愿呢?据记者观察,原因可能有:

第一,规划布局时立足自身有余,放眼环渤海大区域不足,优势与个性尚不突出。比如山东旅游主推的黄金海岸线路,展现的主题几乎都是海文化,但海文化的个性特征、内涵、韵味等与区域地理风貌结合的并不紧密,延伸、挖掘的也还不够。

第二,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严重的雷同化倾向,互补共赢空间不大,相反,潜在竞争却是激烈的。

第三,旅游新产品的互动、参与、狂欢项目少;让人流连忘返的经典项目少;三月不知肉味的好产品更少。

第四,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旅游产业的延伸开发不够,旅游纪念品特色不明,游客的消费能力体现不出来,对旅行社的利润吸引不大。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已经启动,它犹如一驾上了跑道的航班,起飞翱翔是必然的。旅游产业能不能赶上这趟班机,就看旅游从业者的战略眼光与合作心态了。

2006年3月28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