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如何持久发展

来源:舟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08:10 

学校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向前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引入“非遗”传承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为进一步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工作持久发展,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项目选择应注重地方特色
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也是如此。我市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在开展“非遗”传承教学中应选择本地进入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县(区)级的项目,这不仅符合地域性的规律,也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亲近感。我市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例如定海海山小学将国家级“非遗”名录——舟山锣鼓、舟山渔民号子纳入“非遗”教学内容,普陀沈家门第四小学将普陀渔民画列入学校的传承项目,岱山将岱山渔歌纳入中小学生教育课程,嵊泗黄龙小学将当地的省级“非遗”名录——渔用绳索结作为学校的传承项目,新城大成中学将市级文化遗产名录——临城剪纸作为学校的传承项目。这些学校在进行“非遗”教学时由于注重了地域性,因此教育效果明显,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广泛认同。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是一项全新的教育项目,应当指出,我国还未将“非遗”项目正式列入国民教育体系,教师缺乏、教材不够规范是当前“非遗”教学的一大难题。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承担起“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的重任?一方面,学校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地,自身要主动承担传承工作的重任,多途径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引进专业师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馆的专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习,以达到培养后继人才的目的。
三、加强“非遗”教材的编制工作
文化部门要协同各中小学做好当地“非遗”教材的编制工作,教材务求真实、准确、完整,避免将“文化碎片”传授给广大学生。文化部门应无条件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定海干石览中心小学编制的《剪韵》、新城大成中学编制的《海岛剪纸》等教材操作性很强,值得各地借鉴。
四、多方位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工作
各中小学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这一活性的传承方式,对青少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化、多样化的教育,以此较好地完成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完善学校教育的任务。一是抓好课堂教育,在规范教学课程的基础上,“非遗”教学应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进而推进“非遗”教学的普及与提高;二是积极参加“文化遗产日”活动,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各地要积极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成果,扩大社会影响;三是邀请传承人进校园,“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最原真的“非遗”技艺,因此,各地要积极邀请本地传承人到校园传承技艺;四是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开设“非遗”专题讲座,使广大学生了解到“非遗”的知识,领略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妙与精彩,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中健康传承。
五、加强“非遗”展示馆的设施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承载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一些中小学校勇于实践,因地制宜建起了“海洋鱼类”、“渔用绳索结”、“剪纸”等“非遗”展示场馆6个,发展势头良好。我们要乘势而上,积极推进“非遗”展示场馆的建设。已建起“非遗”展示场馆的学校,要突出办馆特色,注重收集完善珍贵实物,采取“活态”展示方式,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还未建起展示场馆的学校,要积极创建条件,注重收集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相关资料,创建“非遗”展示场馆。
六、切实抓好“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的指导
市、县(区)“非遗”保护中心、市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要承担起具体的业务指导工作,紧密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做好传承教学工作,着重在教学、教材、教研上下功夫,力求达到最佳效应。要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掌握本辖区传承教学工作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非遗”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市文化部门与市教育部门做到每两年命名一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奖勤罚劣,将“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