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试现场总指挥揭秘“蛟龙”探海——访蛟龙号总指挥挥刘峰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13:3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5188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实现了较长时间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布放标志物、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验证了“蛟龙”号的功能与性能,锻炼了海试队伍,为下一步7000米设计深度的海上试验打下了基础,同时为履行国际义务提供了有效数据和资料,为日后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勘察实际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

记者:本次海试完成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技术成果?

刘峰:5000米级海上试验期间,载人潜水器共下水7次,5000米海区完成下潜5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完成了《海试方案》规定的各项试验项目。5000米级海上试验期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共完成17次坐底,总坐底时间187分钟。

本次海试成果颇丰。在潜水器方面,所有试验内容全面完成,验证了潜水器5000米级深海极端环境下的功能和性能,创造了5188米的我国载人深潜深度新纪录和554分钟的水下时间新纪录,达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队伍、积累经验的目的。潜水器总体技术状态稳定,17项工作考核项目全部达到《海试大纲》规定的验收要求,通过了现场验收。“蛟龙”号开展了全部计划试验项目,完成了多项作业内容,潜水器的作业技术改进效果逐步显现,也有力地保证了本次海试任务的基本完成。科技部任务合同书批准的5项作业技术改进,除导航定位系统试验延后安排外,其他4项作业技术改进效果逐步显现,特别是视频高清化改造成果,使得5000米级海试获得了大量高质量视频记录数据。

在环境调查方面,通过5000米级海试,“蛟龙”号在海底巨型底栖生物视像调查和巨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方面的优势初步显现。首次获得了多金属结核合同区高清海底录像和照片,使以前难以确定的种类(如鼠尾鱼)能清晰分辨;首次分辨出合同区海底深海巨型原生动物;首次采集到1个极为罕见的、扁平状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

水面支持能力得到提高。在5000米级海试中,水面支持系统首次在大风暴雨、低能见度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回收“蛟龙”号,在5级海况下应急回收了“蛟龙”号,充分验证了水面支持系统的先进性能,获得了高海况布放回收潜水器的经验,提高了对环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应对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和操作能力,水面支持系统适应海况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船舶动力得到了验证。5000米级海试期间,经过主机扩大修理后的“向阳红09”船在轮机部门的努力下,船舶动力得到充分验证,船舶航速维持在14节~16节,为后续“向阳红09”船继续承担随后的“蛟龙”号试验任务提供了必要条件。

记者:在今年5000米级海试区域选择上有什么考虑?

刘峰:今年5000米级海试区域选定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可以在开展海试任务的同时,兼顾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国际义务,提高航次的综合效益。

记者:听说今年海试期间,气象状况不太好?

刘峰:是的。今年海试海区的海况超出了预期。5000米级试验海区历史同期气象与海况统计资料为:平均风力4级~5级,涌浪高1.5米~2米。然而,从“向阳红09”船715日抵达试验海区到81日完成任务返航(包括转战E1E2E3海区),海试现场能够争取到的接近下潜条件的天气仅为4天。由于试验海区气象观测点少,海区预报资料匮乏且精度低,加上船载风速仪失准,对现场实况观测与准确预报造成一定影响。“蛟龙”号5次下潜试验中有2次是在恶劣海况情况下完成的,1次试验回收时因降雨能见度很低。

记者:今年海试与以往海试有哪些不同?

刘峰:虽然“蛟龙”号已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成功完成了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但5000米级海试是中国载人深潜历史上第一次挑战真正意义上的深海极限环境,是第一次挑战国际性深海技术难题。即使在目前,国际深潜界也只有4台载人潜水器能到达这一深度,潜水器部件耐压、密封等关键技术是否能够满足深海极端环境要求,将面临严峻考验。

记者:除海试外,此次还进行了哪些海洋调查工作?

刘峰:在本航次中,我们将海试与环境调查结合起来。为提高航次综合效益,中国大洋协会特地将“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列为中国大洋第25航次,在“蛟龙”号海试航渡及下潜间隙安排了环境调查作业。同时,安排环境专家参与“蛟龙”号海试,实现了“蛟龙”号海试与海底环境调查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常规调查与“蛟龙”号调查相结合,为未来深潜航次的科学应用积累了经验。

记者:通过此次5000米级海试,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

刘峰:一是部分项目试验还欠充分。比如微地形地貌测量只完成了1次,沉积物取样也仅完成了1次,如果时间和海况允许,试验还可以更充分些。二是技术改进仍待完善。虽然5000米级海试期间潜水器总体状态稳定,但仍有部分技术改进项目有待完善。如采样篮抛弃机构设计仍需改进,取样作业工具仍待专门开发,潜水器GPS定位功能急需增设,液压系统、潜水器涂装仍需改进等。

记者:本次5000米级海试成功有哪些特殊意义?

刘峰:第一、表明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第二、“蛟龙”号极端深海环境作业能力得到了初步验证。第三、“蛟龙”号的独特优势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第四、多次辗转试验海区增强了对克拉里昂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资源与环境的认识。第五、说明中国载人深潜队伍具备了远征大洋、决胜复杂海洋环境的能力。第六、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