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本“9·11”袭击后论述西方反恐战争的书籍,它们都值得一读:
1.《“基地”组织的兴衰》,作者法瓦兹·格吉斯,牛津大学出版社,272页,将于今年11月在英国出版。
2.《震撼卡斯巴:伊斯兰世界的愤怒与反抗》,作者罗宾·赖特,西蒙-舒斯特联合出版社,307页。
3.《来自喀布尔的电报:西方阿富汗战争实情》,作者谢拉德·考珀-科尔斯,哈泼出版社,312页。
4.《9·11战争》,作者贾森·伯克,企鹅环球出版社,709页。
今年是“9·11”袭击十周年。10年后,西方是否变得更聪明了?关于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决策者当然知道更多内幕———譬如说,关于“基地”组织的性质,是什么促使年轻的穆斯林效仿这种做法———甚至对西方按照自己的喜好改变穆斯林世界透露了一些他们自己的幻想。但这4本反思“9·11”袭击后反恐战争的书籍告诉我们,西方还远远没有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9·11”袭击十周年纪念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反恐战争中,到底谁赢了?担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的法瓦兹·格吉斯在他的书中争辩说,西方赢了,只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基地”组织从未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可怕,事实上,它现在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基地”组织之所以还存在,只是缘于我们自己的恐惧,而自私自利的政客和无知的媒体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恐惧心理。他在书中写道:“9·11袭击十年后,反应过火仍然是美国反恐战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似乎过于轻视“基地”组织的作用。
在《震撼卡斯巴:伊斯兰世界的愤怒与反抗》一书中,罗宾·赖特的观点更激进。作者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已经彻底不被信任,充满活力的反圣战潮流正在席卷整个穆斯林世界,最近发生的“阿拉伯之春”就是一个例证。她的书可以作为一帖补救药。过去10年来,政治评论家一直哀叹缺少热爱和平、能够相互宽容、随时准备融入西方世界的穆斯林。但事实上,他们一直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发言权。现在赖特为阿拉伯世界的博客作家、说唱艺人、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撰写了一部编年史。他们的形象是如此生动、令人喜爱,让人不忍心指出赖特过高估计了这些人的重要性。
格吉斯教授和赖特都认为,西方对它们入侵的穆斯林国家缺乏了解。谢拉德·考珀-科尔斯撰写的《来自喀布尔的电报:西方阿富汗战争实情》进一步支持了这种观点。该书于今年早些时候出版。作者是前英国驻阿富汗大使,他在书中揭示了过去10年来令阿富汗战争受挫的思想———即坚信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带来成功。他在书中对英美国家的妄想症提出尖锐批评,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一名英国外交官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岗位上的生活。
《9·11战争》可谓是4本书中篇幅最长、最具野心的一本书。作者贾森·伯克指出,该书着眼于描写反恐战争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那些身处异乡的高层决策者。作者用长达700多页的篇幅描述这些故事,并将其编织成一幅宏伟的全球“反恐战争”图景。
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但伯克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迄今为止,他的书是对“9·11”后10年的最佳总结。该书同时还回顾了一名优秀记者的职业生涯(作者本人为《卫报》和《观察家报》工作),他对南亚和中东都有很深的了解。
和其他作者(以及大多数政客)相比,伯克对“9·11战争”错综复杂、多元化的性质更为警觉。他认为,这是一场旷日持久、非常棘手的战争或者说系列战争,发生在广泛的地理背景下,没有明显的起始。作者没有进行意识形态的叙述———不管是来自乔治·W·布什还是本·拉丹———后者把这些战争浓缩成整齐划一的标语口号。他对“基地”组织及其他恐怖组织的描述也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基地”组织不是某个统一的“邪恶轴心”,而是一场“无组织、不断变化、缺乏统一调度的运动,更多的是基于人际关系和共同的世界观,而非正式的组织制度”。
伯克也认同,现在的“基地”组织比10年前更弱,它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大部分吸引力。但他认为现在还不是为其发布讣告的时候。作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现在是全球反恐战争的中心———呆过很长时间,他认为“基地”组织及其盟友仍然对两国政府造成很大威胁。伯克也对西方采取的政策是否正确持怀疑态度。
《9·11战争》乐观的一面在于,它得出“基地”组织力量正在逐步削弱的结论。“基地”组织及其盟友在全球范围内诉诸大规模暴力手段,这让它们名誉扫地,面临信任危机。此外,它们乌托邦式的全球计划脱离实际,最终令它们(在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约旦及其他地方)的支持者与其越来越疏远。政治永远都带有地方性:这或许是老生常谈的一课,但对于这场斗争的结局却具有深远影响。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