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何做好“海洋”文章
5年力争使全省海洋经济跃居全国前列,王颖院士谈——
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港口条件优越,是全国最早完成海岸、滩涂及海岛海洋综合调查的省份。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滞缓,据近几年统计数据分析,我省海洋经济产值只处于沿海省、市中低水平,如2003年处于11个沿海省市的第8位,比第一位的广东少1482.46亿元;而当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仅比同样排在第一位的广东少1165.04亿元。对此,海岸海洋科学专家、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王颖院士指出,从数据上看,若江苏海洋经济产值能追平广东,则GDP总量会超出广东300亿元。
“苦海盐边”蕴藏海洋富矿
长期以来,加快苏北经济发展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而苏北由于自身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交通物流不如苏南那样畅达,因此土地面积占全省51%的苏北地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3%。王颖院士介绍说,其实江苏全长954公里的海岸线绝大部分在苏北,被称为“苦海盐边”的苏北沿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等大量可待开发的资源,因此要振兴苏北需走出新路子,那就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王颖院士说,数万年来,长江、黄河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了江苏广阔的沿海平原。而苏北地区沿古河道发育的潮流通道水深16 25米,构成了“水深浪静”的优越建港条件,是长江口以北为数不多的可建设20万吨级海轮泊位的优良港址。江苏不仅海岸线长,而且不断淤涨的滩涂面积为全国之最,海洋资源综合指标位列全国第四,海洋“文章”大有可为。
打造“陆海联动”新优势
王颖院士说,我们有一个传统习惯根深蒂固,就是对陆地特别重视,而对海洋开发却不甚热衷。纵观全球,沿海各国、各地区无不把开发海港、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像日本平均每30公里海岸线就建有一座深水港,利用全球资源,发展临海工业;美国在东西海岸均建设有连片成串的沿海工业带。国内不少省市也应时而动,如上海加大了对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广东实施了南海石化、广州大南沙计划,山东倾力发展青岛。江苏的核心经济区却远离深水海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形势下,面对国内外的挑战与竞争,要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就不能不重视深水海港的开发。
分析目前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不快的原因,王颖院士指出,传统观念认为苏北淤泥质平原海岸“苦海盐边”,缺乏建深水良港条件。同时,苏北缺少大工业项目带动,未能招商引资以形成临海产业带。另外,我省新兴海洋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不足,现有海洋产业附加值不高,滩涂垦殖、海洋渔业、盐业等传统产业所占比例过重,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
江苏如何做好“海洋”文章
王颖院士指出,无论是沿江开发、苏中发展,还是苏北振兴,开发江苏自己的深水海港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当前国际上主要是发展15万—20万吨集装箱海运,要求航道水深达到16米以上,而位于南通如东的洋口港航道水深一般为16米—25米,可确保15万—20万吨级海轮顺利通航。因此,开发建设洋口港可以直接连通世界各地,带来全球资源,进而会在沿海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带,为苏中、苏北等腹部地带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重要依托和“辐射源”,促进苏中苏北在新的平台上加速发展。她建议,将洋口港建成世界级的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型海港和区域型现代物流中心,按此目标科学规划洋口港的开发建设,并纳入江苏“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
为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王颖院士建议优化和提升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大力发展临海加工业与外贸经济,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医药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天然气发电、潮汐、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绿色农、林、渔、药、花卉等生态农业基地,发展棉、毛、化纤等轻纺工业。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海岸海洋科研优势,重点对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海洋食品、海域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海洋技术实施攻关,并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2006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