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南海真的有片海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18:45 

四千年前,南海真的有片海

松岗石碣村古海岸线遗址上的礁石。

四千年前,南海真的有片海

石碣“海蚀遗迹”的整体结构图。(资料图片)

四千年前,南海真的有片海

地质学者当年到海蚀遗迹进行调查。(资料图片)

四千年前,南海真的有片海

四千年前,南海真的有片海

经过多年风化的礁石。

大家或许记得电影《2012》中,海水吞噬并淹没大陆的那一幕。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迄今4000多年前,因为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佛山也变成了一片海,大部分陆地浸泡在海水中,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古海岸留下的痕迹。上世纪,地质学者在佛山发现了多处海蚀洞或贝丘遗迹,为研究珠江口海平面变化和海岸线变迁提供了有力依据。

目前,南海松岗石碣“海蚀遗迹”就是其中保存下来最完整的一处。如今,了解它的人只要来到这块遗迹前便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这片土地,在4000多年前原来大都处于海平面以下,而我们脚下的陆地可就是过去的海底……

寻访

南海松岗的壮观“石山”

南海松岗,是如今南海一个远离大江大河的区域,这里有著名的南国桃园群山,是南海中部的“高点”,谁也不曾想到,这里曾经是4000年前珠三角“海洋”的北岸。到过松岗石碣村的人们,都会被那里一排横贯南北的“怪石山”所震撼。这些石头形态奇特,颜色深褐,如雕塑般,有的像雄鹰,有的如蟾蜍,而且石头的表面有许许多多的侵蚀小孔。

原来,这是一座壮观的海蚀遗址,整排“石山”长约200米,宽20余米、高8~10米。据称,这些石块是由硅质石灰岩被海水侵蚀而成,石块坚硬无比,其中海蚀崖高10米,铁骨峥嵘,陡峭非常,仿如凌空凸起。西南侧更是被海水冲击成3个深达2米、高约3米的海蚀洞,洞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洞,前方还有宽615米的海蚀平台,台上还有几根高12米的海蚀柱,蔚为壮观。

记者走进这片古海岸遗址发现,除了石头周围的现代建筑以及参天古树外,眼前的整个景观就如现在在海滩中常见的礁石堆。而且细心地在礁岩根部寻觅,还不时可见蓝砚等海生贝壳。而远古的潮水声浪似乎也若隐若现。难道佛山曾经有海,为什么会这样?为何当年的沧海如今成为桑田?凡是到过这里的人们,均会产生这样一连串类似的问题。

追溯

佛山四千年前真的有海

据资料介绍,海蚀洞是海水不断冲击山丘,将岩石冲出一条小巷而形成的。

香港地区的基岩岛颇多,这么多的基岩海岛之中,不仅有良好的沙滩海港,也有许多的奇石怪岩,前者为泥沙堆积而成,后者则海浪长期冲蚀的结果。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和众所周知的广州七星岗、增城海蚀洞遗迹一样,石碣村海蚀遗迹是当时佛山海湾中极为罕见保存完好的礁石滩,是非常难得的珍贵景观。

目前,石碣海蚀遗迹现屹立在佛山市南海区石碣村东北侧,东向展布长约200米,分南北两丘,南丘已被石碣村管委会辟为假山并装饰为园林。

北丘高出现代农田约十米,南北向长约100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虽已杂草丛生,远眺仍可视其全貌,走近礁岩仍可觅见当时海生贝壳的斑斑残迹。据测算,这个海蚀遗迹的凹槽可见长2.4米,宽5.5米,深0.6米。另外,海蚀崖高出当时海蚀平台约3米,崖顶呈鹰嘴状。

据佛山地质局老专家周国强介绍,石碣的海蚀遗迹形成于中—晚全新世海进时期,发现了这一套以蓝蚬、蛤蜊科为代表的海相贝壳层。

资料显示,这些遗迹经相关研究测定分别为4640±280年、4215±90年,表明其形成于距今4000年以前,是当时出露于海湾中的一片礁石。也就是说,佛山在4000年前,大部分的陆地原来一直浸泡在海水中,而现在地处内陆的佛山南海区在当时真的有“海”。

释疑

到底是火山还是海岸?

曾有学者误认为是火山遗迹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禅城的王借岗、牛尾岗遗址证明了佛山曾出现过火山群,而如今还发现了海蚀遗迹,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何关联呢?

近年来有文物考古学者也曾提出质疑,认为礁石原岩成因是火山形成,甚至将遗迹误认为是火山口。对此,地质专家们认为,当时为了回答这些质疑,有必要对“三水盆地”的形成发展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在过去,三水盆地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断陷盆地,由几条区域性的北西、北东向断裂形成盆地的边界。在演化上经历了地壳拉张,下陷形成盆地→充填堆积,并伴随有火山喷发活动的过程,在沉积盆地的沉积相演化上,经历了从河流→湖泊→干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演化。从白垩纪(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到早第三纪(距今四千万年左右)完成。从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表明火山岩的物源来自深达120~150千米的地壳深部。

据研究分析,石碣断层是形成于三水盆地内部的次级断裂,切割三水盆地的早期沉积,是王借岗火山岩的导岩构造(王借岗火山岩形成于距今五千万年左右)。但石碣所见断层角砾岩至今还未发现火山岩及与王借岗、罗村隔岗相类似的火山结构和产出特点,仅仅只是较强烈的硅化动热变质而已。而且,沿断裂产出的含锶硅酸矿泉水,表明沿此有深层地下水产出。因此,海蚀遗迹并无存在火山岩的确切证据。

猜想

佛山还可能被海水淹没?

采访中,记者心中仍有疑问,既然发现了海蚀遗迹,那能否通过考证了解到佛山现在的大陆构造是迄今多少年前形成的呢,佛山又是什么时候全部露出地面的呢?

对此,周国强等多位地质专家强调,不能用简单的遗迹考证或是划图测量对比来说明佛山在4000年前被海水淹没的程度和范围,地球的活动显然是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佛山的地质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和变化,无法精准地得出结论。那么,现在的佛山告别了火山群、大海,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周国强特别推荐了省气象局在2007年发布的《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根据当年公布的《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近50年广东气温升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0.21℃/10),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预计广东在2011~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的年平均气温可能分别升高约1.0℃、1.9℃和2.8℃。有气象专家曾分析,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存在加速的趋势,未来海平面上升30厘米(从历史最高潮位起算)时,珠江三角洲的可能淹没面积达1153平方公里,受威胁比较大的可能会有佛山等地。

为什么被淹的是珠三角一些地方,而靠海的潮汕地区威胁还要小些?

相关专家唐丹玲曾介绍,存在被淹没可能的陆地并不是看其和海洋的距离远近,而是要看地平线的高低,珠三角的地势比较低洼,因此会受到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

广州和佛山一样

都曾经是一片海

佛山与广州山水相连,那么古代的广州是否也是一片海?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近1万年的地质发展史上,广州曾遭受两次大规模海侵,约在距今3000~2500年前,整个广州地区被海水淹没!据了解,早在1937年,就有地理学者在广州七星岗发现了海蚀遗迹,其后广州也多处陆续发现地下海贝壳及海生生物遗骸,说明海水曾经侵入过广州地区。但是广州地区究竟经历过多少次海侵,范围在哪里?广东省地质局和广州地理研究所的有关专家专门对此作了考察,根据广州市沉积记录和新构造运动的历史记载,研究出了广州地区1万年以来的海陆变迁史。

根据地质上的研究,约1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陆地水大量结冰,冰期过后,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迅速升高,约在7000年前,珠江三角洲发生了一次海侵,历史上叫“中全新世海侵”。广州地理研究所在一地方的钻孔中采集到含海生贝壳的淤泥样品,测定年龄是距今6510年左右,证实了中全新世海侵的确到达了广州。科学家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圈定了此次海侵的范围:海侵在广州地区从南往北逆江而上,海水一直深入到海珠广场附近。如果结合佛山来看,这条海侵线西延到南海的里水、松岗、禅城的石湾,也就构成了一条5000年前的广佛古海岸线。

意义

对研究珠三角变迁有价值

海蚀洞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根据地质专家的考察可知,目前石碣海蚀遗迹分南北两丘,南丘已被石碣村管委会辟为假山并装饰为园林,北丘高出现代农田约十米,南北向长约100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虽已杂草丛生,远眺仍可视其全貌,走近礁岩仍可觅见当时海生贝壳的斑斑残迹。

遗迹是“活着的证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地质专家们已分别在广州、佛山、中山等地都发现了海蚀遗迹,每个城市少则一处,多则几处,比较稀有罕见。对珠江三角洲的形成,遗迹就是一个“活着的证人”。

原来,珠江三角洲从古至今的变迁,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1990年《广州地区第四纪地质》出版时,年已古稀的曾昭旋教授曾在序言中这样概括珠三角地学研究史为:上世纪20年代有准平原下沉说,30年代有吴尚时发现“古海遗址”,40年代有复式海岸论,50年代有珠江复合三角洲说,60年代有六千多年来海平面稳定之论,70年代有珠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研究……

尽管学者们对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演化有所分歧,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就是:早期三水马房、乐平、白坭沉积的白坭组(距今55~22万年前)是西江绥江北江的河流冲积平原,现已抬高成为海拔25~35米的丘陵台地;现在的海陆交互形成的平原属于上叠埋藏阶地,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海侵始于距今3~2万年之间,当时的海岸线可达禅城鲤鱼沙;全新世海侵的海岸线可到南海里水、三水乐平、芦苞至四会大沙一带。因此,石碣村海蚀遗迹可谓当时佛山海湾中极为罕见保存完好的礁石滩。

思考:该如何保护并利用遗址?

佛山地质局多位专家告诉记者,省内各地发现的海蚀遗迹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例如广州七星岗和增城遗迹等,都建立了公园。但是,全省至今都没有建成一个真正的海蚀遗迹公园。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石碣村海蚀遗迹曾有望打造成海蚀遗迹公园,但因后来有专家对遗迹提出质疑而搁浅。

老地质专家黎汉明认为,石碣海蚀遗迹是近二十年来广州、佛山地区的大专院校、中小学地理教学的首选考察点,每年参观者络绎不绝,这种自然景观资源是无法再生的,也是不可取代的,加以珍惜和保护刻不容缓。

周国强向记者提供的文章中也建议,不妨借就“海蚀遗迹”的品牌,在石碣村西侧的山岗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打造一个“仿(远)古文化公园”的旅游景区,其中与距今4000年左右配套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表现古人钻木取火,结草为庐、缘木而居,以弓箭狩猎,稼种,驯养家畜,以陶器瓦罐为器皿的古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场所并供游人体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