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7日文章】题:削弱中国稀土控制的时间表(作者詹姆斯·阿雷迪)
中国对全球稀土供应近乎垄断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
全世界的高技术企业要利用稀土来生产磁体、储存电力和制造激光材料。对这些企业来说,上述问题再重要不过了。
由于稀土引发的地缘政治紧张气氛未见缓和,政府行动无助于提供明确答案。中国警告说,其自身可能将需要进口稀土。与此同时,华盛顿传出的声音表明,美国对贸易失衡感到极为不安,将努力在世贸组织撬开北京的市场。
围绕世界其他国家何时才能开始缩小供需差距这一关键问题,美国稀有金属研究咨询公司的专家加雷思·哈奇最新发表的一份报告给出了一些答案。
全球稀土项目近年猛增
该报告说:“几年来,世界各地新的稀土勘探和开发项目急剧增加。”按照该公司的最新统计,中国和印度以外的稀土项目共有381个,由35个国家的244家企业实施。
报告估计,中国2010年的稀土产量为11.89万吨,大大超过了8.92万吨的官方生产配额。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年全球产量的96%。
耐人寻味的是,稀土交易商的关注焦点是北京的出口配额,而该公司却认为这只是中国稀土生产中的因素之一。报告说,中国的稀土生产“是由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对这些原材料的总体需求驱动的,而不是出口配额”。
随着新矿建成投产,全球稀土及相关产品的产量应该会提高。该报告估计,全球稀土矿的平均产量将在2013年达到163458吨,在2017年达到 327244吨。
报告中的一项发现很可能会引发投资者和企业高管人员的争论,那就是根据关键类别稀土氧化物的“相对”数量统计出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稀土矿。报告把澳大利亚的韦尔德山矿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南非的斯廷坎普斯克拉尔矿,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博坎山矿和加拿大的斯特兰奇湖矿并列第三。位居第五的是瑞典的诺拉谢尔矿。正在恢复生产的加利福尼亚州芒廷山口矿没有进入前五名。
持续供应过剩为时不远?
那么,世界其他国家的产量还要多久才能真正打破中国的垄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稀有金属研究咨询公司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阐释了他们的计算结果,认为各类别稀土将在如下时间出现“持续的供应过剩”:镧氧化物:2012-2013年;铈氧化物:2012-2013年;钕氧化物:2014年;铕氧化物:2015-2016年;铽氧化物:2015-2016年;镝氧化物:2017年;钇氧化物:2016年。
该公司说,从供应角度看,目前最令人担忧的元素分别是镝(激光材料),钇(用于传感器),铽(激光材料),铕(实验应用)和钕(制导系统)。
这份75页的报告充满了科学术语、细致计算和复杂设想,清楚地提醒人们,稀土行业与化学和矿业的关系同样重大。
当稀土矿主终于开始看到他们多年挖掘的成果时,行业用户将随即面临下一个重大挑战:在哪里把开采出来的稀土加工成特殊磁体和制造风轮机、电动汽车以及夜视镜所需的其他特殊化合物。
如今这些几乎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并非所有新矿山都会建有加工厂。更令人不安的是,近几个月出现的新障碍给人们翘首企盼的新厂址蒙上了阴影。
马来西亚政府正在审查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公司在当地的建厂计划将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在美国,钼矿公司在一周前向投资者宣布,由于与日本日立公司建立合资加工企业的谈判处于停顿状态,旨在解决全球稀土短缺的“矿产到磁体”计划可能要推迟一段时间。
中国垄断地位料难保持
【《澳大利亚人报》8月17日报道】题:中国的稀土供应优势将被削弱
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国的支配地位将在两年后大打折扣,在6年后严重削弱。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至少供应了17种稀土元素的95%,而这些元素对一系列技术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风轮机、导弹制导系统和脑瘤检测设备。西方的防务技术如今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从而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在日本,企业甘冒无法保护技术的危险,为获取原材料供应而迁往中国。
不过,稀有金属研究咨询公司刚刚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澳大利亚西部的矿山投入生产,全球供应形势将发生变化。
报告作者加雷思·哈奇综合了各种预测数据,深入探讨了供应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
以镧为例,中国目前的供应占全球产量的95%,但这一比例将在2013年降至77%,在2017年降至43%;中国目前的钕供应占比为97%,2013年将降至79%,2017年将降至43%;最引人注目的是铕:中国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9%,2013年将降至76%,2017年将降至37%。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