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工程不接受我的意见,将来鲁西一发大水,矛盾就会暴露出来。”2005年12月22日,山东省人大代表李殿魁在他的办公室里说这番话时,沉稳而又坚定。
他所说的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在山东境内的一段——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工程原计划2004年开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可研报告还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按照水利部淮委(淮河委员会)和海委(海河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东线一期工程要求2007年建成,主要给江苏、山东两省供水。
“前期工作有些滞后,工程已经没法按进度要求完成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王安德对记者说。但随着工程的延期,山东省内对南水北调工程存在的不同看法浮出了水面。
两种方案:调水与航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沿途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等调蓄,到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自流到天津;一路向东输水到烟台、威海,在山东境内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T”字形输水大动脉。
由于天津、河北暂时不向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要水,原先作为山东地方工程的西水东调计划,得以纳入国家工程,山东也成为东线最主要的输水地区。一期工程山东段共有11个单项工程,李殿魁与水利部门的分歧,就集中在其中的南四湖-东平湖段调水工程上。
李殿魁在退休前是山东省政协的副主席,曾在东营市担任过十年的领导工作,长期坚持水利决策研究,对黄河口的治理颇有见地。
南四湖和东平湖是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沿线南北呼应的两大湖泊,连通这两大湖的河道又名济(济宁)梁(梁山)运河。现调水方案为三级提水:第一级长沟泵站从南四湖提水入济梁运河,输水到邓楼泵站后提水入柳长河,再输水到八里湾泵站提入东平湖。
“南四湖-东平湖段调水工程的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今年上半年水利部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了,发改委已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作了评估,很快就能批下来。”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副院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刘长余估计,国家批复以后,这段工程2006年可以开工。
但是李殿魁建议对三级提水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他认为,东线调水应由单一的调水功能向恢复京杭大运河、改善黄淮海平原生态的综合功能转变。“我主张下挖河道,降河调水,由三级提水改为一级提水。既满足了调水的需要,也满足了航运的需要,还满足了排洪的需要,三大功能非常和谐地统一到工程中。工作量减少,投资也减少,工程进度加快,效益大大提高。”李殿魁说。
“他这个方案我们已经论证过了,结论是既不科学也不经济,在现实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施。”刘长余说。身为南水北调山东段技术总负责人,他认为,现设计方案经多年、多方案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经各级专家审查,在国家批复以后,如无科学合理的依据和论证不可能再作大的改动。
南水北调的山东水市场之虞
是否恢复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仅仅是争端的一个方面,而分歧背后是对山东水情和东线功能的不同认识。
2004年11月,李殿魁写了一篇《关于调整南水北调东线设计方案的建议》,上书国务院。《建议》认为,淮委提出的现行调水方案是在七十年代形成的,适应当时京津、胶东严重缺水的需要,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再按原方案执行,必然出现“工程完工,搁置无用”且“即须改造”的被动局面。
李认为,中央决定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相继上马,应该对三线的具体功能重新作出明确规定。他主张:东线以恢复京杭大运河通航和改善黄淮海平原生态为主;中线以保证京津及沿线城市供水为主;西线以为黄河增水为主。
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
2005年1月2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总工程师汪易森、水利部南水北调局总工高安泽、调水局副局长祝瑞祥和淮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张少华等赴济南当面听取李的意见。李在汇报时指出,现东线调水方案只有向城市供水的单一功能,由于河北、天津相继退出,山东水资源又比较丰富,如不调整为向航运、生态和排洪功能转化,将使东线成为供水无市场、投资无效益、工作人员生活无保障的三无工程。
汪易森当即表示,山东是否缺水,牵扯到南水北调东线的功能定位,省政府要有一个明确的表态。
山东大部分地区位于750mm等雨线内,地下水总储存能力约5000亿立方米,年地表径流量276亿立方米,“山东不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而仅是工程性缺水。”包括李殿魁在内的许多人认为。
但是迄今为止,山东省政府仍然没有明确表态。这说明,省政府仍然坚持原来支持上东线时的观点:山东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工程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同时并存,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水利部门内部也有分歧。“山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南水北调局办公室负责对外宣传的高德刚坚持政府的定论。
但是水文水资源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主张改用地均概念。他对记者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经不起推敲的,按这个标准来评估,结论是山东不如新疆,上海不如宁夏。“说山东缺水,这个结论不好下。山东水资源完全可以自给,关键在于合理调度。”他说,东线工程建完后将没有用户或者用户很少。
东线真会因此陷入经营困局吗?山东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战略研究所所长李福林认为大可不必担心。据他透露,山东省政府和供水沿线城市都已经签了用水承诺,通水以后当地大企业都会换用江淮水,因为根据承诺,即使你不用,这笔钱还得照交。
刘长余的解释是,南水北调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社会环境效益巨大,完全靠市场来解决投资效益问题、靠用水户来承担经营费用和投资回收、保值增值是不现实的。据他透露,国家将成立调水基金,可以部分解决工程建成以后的还贷和运行费用问题,保证工程正常运行。
山东难题的最后机
李殿魁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看法和建议,在山东学术界和政策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水文水资源局前述那位研究员和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云飞等都对李表示支持。
许的另一个身份是省政协常委,他正在准备2006年1月山东省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和提案。“我准备以提案的形式支持他。”
许云飞介绍,交通部一直把京杭大运河定位为全国水运主通道,提出要结合南水北调逐步打通,2020年实现全线通航。1997年由山东省交通厅编制的《山东省内河航道及港口布局规划》,要求山东段黄河以南达到二级航道标准,现行的三级提水方案让航运部门很被动。据悉,鉴于这一方案已在实际运作中,山东交通系统也已对三个相应的船闸续建工程立项,准备建设。
山东水利部门则有不同的说法。王安德认为更应考虑如何保障水质。淮委总工张少华也持同样观点。他说,江苏段的船漏油对水质污染很大,山东境内的很多煤码头对水也有很大污染。
“我们也希望调水工程结合航运功能,问题主要出在航运的前期工作滞后。”刘长余说,三级调水方案与航运没有矛盾,泵站与船闸已经衔接好了,通水以后随时都可以建船闸通航。
而国家水利部的意见很明确:一期以调水为主,航运能考虑则考虑,不能考虑则创造有利条件,根据调水情况在二期工程再予考虑,发挥综合效益。
山东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战略研究所所长李福林则建议最好由省政府出面组织专家论证,大家坐下来平等讨论,形成共识。
其实,2004年7月,山东省发改委就组织过专家讨论会。根据讨论结果,山东省发改委提出两条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下水普查工作,摸清底数;组织专家对不同输水方案的工程投资、治污成本、水质保证、运行管理体制及费用等进行充分的综合论证和比较分析,提出最优方案,尽快报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决策。
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院长曹升乐对记者说,任何建议都得建立在完善的丰富的资料基础上,建立在尊重科学、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他最担心的是水质问题。
南四湖—东平湖现有9处水质监测站,监测结果表明,其中7个为五类水水质标准;11条汇入河流中有2个断面为五类标准,9个超过五类水标准。
2005年12月31日,南水北调首个建成项目——济平干渠——率先建成通水。刘长余解释说,东平湖水质目前还达不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这次通水是检查工程质量,属试运行,主要作用是给小清河冲污,改善水质和市区生态。据刘长余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投入约170亿,同时治污投入约130亿。
2005年11月20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北京通过最后审查,总报告否定了“单纯调水”方案,肯定调水要与航运结合。许云飞说:“这表明国家已经转向了。”
当月底,李再次致信省委书记张高丽,认为搞好优化方案关键在山东自己。2005年12月3日,张转批给山东省政府有关领导,请他们研究斟酌,好好把握。
2005年12月22日,记者在办公室见到李殿魁时,他正在给山东省南水北调局局长耿福明写信,希望他们更新观念,走出单纯调水的设计思想。“这是千年大运河复航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位白发老人确实有点着急了。
2006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