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花会”到“桃花会” “庆丰收祈太平”初衷不改
从“稻花会”到“桃花会” “庆丰收祈太平”初衷不改
“稻花会”改名为“桃花会”,似乎折射出当地传统农业被旅游业所替代的趋势。去年,桃花岛旅游创下新高,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桃花会”同样也是因庆丰收而成行。
在我们看来,“桃花会”是场庙会,就是一场游街的民俗表演活动。可是在桃花岛老人眼里,这是茅山庙菩萨的一次出巡,保佑来年又是一个好年景。
从“稻花会”变为“桃花会”,添了更多的旖旎风光。
生活的审美终于从填饱肚子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仅象征丰收的稻穗抽花美不胜收,那灿如云霞,哪怕仅作为欣赏的桃花也颇有小资情调。与此同时,随着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有些民俗传统也开始渐渐消亡。
桃花岛“桃花会”的盛况难得一见。“桃花会”原先叫做“稻花会”,正是早稻出花的时节,尽管烈日炎炎,举办的时间却是改不得的。桃花岛的老人说,如果前一年是个丰收大年,那么“稻花会”就非办不可。
1995年,“稻花会”被改为“桃花会”,似乎折射出当地传统农业被旅游业所替代的趋势。去年,桃花岛旅游创下新高,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桃花会”同样也是因为庆丰收而成行。
在我们看来,“桃花会”是场庙会,就是一场游街的民俗表演活动。可是在大石头村老年协会会长胡福宁老人眼里,这是茅山庙菩萨的一次出巡,当地百姓让他来看看对丰收的渴望,保佑来年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源自对神明的敬仰信奉
桃花岛的茅山庙、茅山庙菩萨和传说中的茅山道士没有关系。今年76岁胡福宁老人说,茅山庙菩萨十分灵验,保佑着出海的渔民。渔民出海遇到风浪往家赶的时候,嘴里总是会念叨:“茅山庙菩萨,请你让风浪小一点,只要能开过这个海域,让我平安到家就行。 ”
说来奇怪,每次这样祷告之后,风浪果真会小一些,可让渔船驶过最危险的海域到达家中。一来二去,这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这一带人们对茅山庙菩萨的信奉,好比福建人对于妈祖。
说起这些,胡福宁的语气有些沉重。那时候,没有气象预报,没有导航、没有搜救,渔民出海在外,面对凶险艰苦,自然求神明保佑,当时周边海岛的人都信茅山庙菩萨。
的确,在生产力、科技水平都不发达的以前,纯朴的人们信奉超自然的力量保护着自己,过平安而富庶的生活。人们依赖这种信仰,并对传说中拥有这种力量的人或物致以最大的虔诚和敬仰。祭海、敬龙王等许多民俗活动大都源于这种信仰。
人们总在渴望神仙般的人物降临,为他们请命,拯救他们于水火。也只有真正为民谋福利的人,人们才会永远怀念他,并把他当神一样地敬仰。
在行会行走过程中,舞龙队似乎是最受欢迎的。在人们心中,龙是拥有强大神力的护卫神兽。每当舞龙队到达各村时,经济实力较好的船老大会把“龙王”请进家门,舞上一舞,祈求出海平安。大人也会让孩子在龙身下穿梭、或摸摸龙须,祈求孩子聪明乖巧,一跃龙门。
每个名称带有美好企盼
抬着心中的神明,让他看看桃花岛的风土人情,那是桃花人民再乐意不过的事情。每个自然村都组成一个方阵,叫“会”。队伍行走过程就叫“行会”。“永庆会”“福庆会”“二龙会”……在当地人眼里,这些名称都带有特殊含义。
胡福宁老人介绍说,最先带头的永远都是“永庆会”。也许在他们心中,这种庆祝丰收的祭祈要永远延续下去。接下去才是“老福庆会”“老龙会”“二龙会”“太平会”……每个名称都带有美好的企盼。老人说,以前虾峙、登步、蚂蚁岛等周边海岛的村落也会派人来参会。如今经过合并整合,今年有24个自然村参会,就出现了“老福庆会”“新福庆会”这样的名字。
以前,为了表现茅山庙菩萨惩奸治恶的神通,还有黑白无常开道,还有“解叉会”“小鬼会”等,表示这些不法分子全被收拾得服服贴贴。现在这些“会”都取消了,只留下美好的名字。
“座堂会”是抬着菩萨本尊的方队。但这个方队被排在第24个,也就是队伍末,这是为什么呢?胡福宁缓缓解说起来,因为在后沙头有座娘娘宫,宫里的娘娘是茅山庙菩萨的妻子。按照队伍行走的速度,只有把“座堂会”排最后一个,那么第一天日落时分,他就刚好到娘娘宫落脚,夫妻俩就可以有一整晚的时间相会团聚。纯朴的百姓想法简单而又温馨,他们觉得要让心中的神明享受家庭的欢乐。
茅山庙大旗高7余米,宽5米多,需要8人扛。 2人用肩背,3人用竹竿顶,3人用绳子拉。风大时,旌旗猎猎,颇难掌控,竿长又重,却总能安然前行。不管是扛旗还是出会,所有的人都无比欢喜,视为莫大的荣耀。
每个村落都设有“接喜”点,那是用花草、彩纸、彩灯装饰搭建起的棚屋,里面放着水果、猪羊等祭祀用品。其实这些“接喜”点就是茅山庙菩萨用来休息的驿站。胡福宁说,以前有很多村民都会自发弄些饭菜,请行会或舞龙、背旗的人吃饭,他们觉得既是犒劳了辛苦服务的乡亲,同时又是对心中神明的一种感恩。无论经济条件好坏,大家都会尽力而为,有些家庭尽管经济条件不好,但也会卖掉生蛋的鸡,杀掉猪崽请大家吃饭,从来没有人不舍得过。
以前有户人家住的地方地势比较高,主人弄了好几桌菜,结果大家来不及走上去吃,他心里可难受了,就自己走下来特意邀请大家,说你们哪怕已经吃过饭了,上去他家坐坐也好。看他叫得如此诚心,大家也都去了。他这才开心起来。
勤劳敦厚的渔农民,千辛万苦地劳作,而在享受劳动成果时,他们的内心依然深深感恩于苍天神明的护佑。这种内心深处蕴积起来的传统观念,或许仍将继续传承,表达人类对于自然气候和环境良好的企盼。
民俗文化仍将继续传承
舞龙、吹拉弹唱、踩高跷……这场民俗节庆的活动过程,也是个娱乐的过程。热闹的文娱节目为这巡游增加更多欢庆色彩。可是胡福宁却说,与以前相比,有些传统民俗已经渐渐流失了。
胡家塘岗是以往每次桃花会节庆长队的必经之路,而时隔6年之后的今年这次,却让大家走得劳累不堪。胡福宁说,以前的人都是田间劳作惯的,劳力好,走这些路不会觉得疲劳,而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养尊处优惯了,背着大旗,敲敲打打,载歌载舞,就已经觉得够累了,哪里还走得了艰难的山路。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公路越修越远,也许下一届,大家就不会走山岗,要沿着公路走了。
胡福宁还说,百姓家里弄饭,热闹是热闹,但麻烦也麻烦,而且大家都要分散了吃,之后再集合来来去去都不方便。现在人条件都好了,也许之后就是大家会统一买盒饭送给出会的人吃,又轻松又方便。还有,现在吹拉弹唱的都是些老人了,年轻一代的孩子极少有人会这些技艺,也许不久之后,就再也看不见,听不到这些老乐器声了。
胡福宁所说的那些真的会成为现实吗?如果真成那样,不知道又会是怎样的情景?人们对丰收还会有这么强烈的欣喜和珍惜吗?
我们相信,那些传统民俗中的精髓内容和形式仍将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也许,新时代的人们还会创造出新的民俗。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