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鳝苗发生疾病的因素
引起鳝鱼生病的原因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鳝池引起的原因:刚建的新鳝池,没有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马上就放水养鳝,使鳝鱼不适应而患病。或者老鳝池长期不清整,腐殖质过多,怕水质变坏,给病原体繁殖浸染创造了良好条件。
(2)水温引起的原因:黄鳝适宜在15
(3)PH值引起的变化:黄鳝在池水中生长,适宜的PH值(酸碱度〉为6.5-7.2之间。如PH低于5或高于9.5,就会引起池鳝死亡。一旦池水PH直在5-6.5之间,鳝鱼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
(4)有害物质引起的原因:鳝池中的水体溶量较小,水质变化相对就大。一般影响水质因素主要有水生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等。由于鳝池投饲量较大,池底沉积的有机物质较多,在微生物分解旺盛时,就会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同时还会放出一定量的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一旦集聚量较大,就会使池内水质变坏,使鳝鱼患病而死亡。此外,一些工厂废水和有毒物质的排放,也会导致鳝鱼的生病或死亡。
(5)投饲技术引起的原因:黄鳝喜吃新鲜饵料,如一旦投下不清洁或腐烂变质的饲料,会引起黄鳝患病。假如投饲量不足,黄鳝之间将会出现大吃小或咬伤现象:还有的用钓钩捕捞的黄鳝,会使鳝体受伤感染细菌而致死。
黄鳝生病的常见特征
黄鳝发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活动、体色和吃食等几方面。己患病的鳝鱼,在池的水体中,活动较缓慢,并显得十分不安。如捞出水面观察,体表皮局部出血发炎,体色变青发乌,这类现象常为打印病、肠炎病等。有时鳝鱼群集沿池边狂游打圈,有时相互撞绕一起,这可能是因食料不足而引起的跑马病、萎瘪病等。
黄鳝疾病的诊断方法
诊断黄鳝疾病的方法很多,在实际生产中,目检是检查鳝鱼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常见鳝病的发病部位主要表现在体表和内脏上,目检能直接看鳝的病状和寄生虫情况。为了作出确诊,同时还要加以现场观察和询问。
〈1〉 现场观察和询问:患了疾病的黄鳝,往往体质瘦弱,体色发黑,活动缓慢,离穴独游;有的黄鳝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上窜下跳,急剧狂游;有的相互缠绕。这可能是寄生虫的侵袭或水中含有有害物质而引起的。
〈2〉 体表检查:及时从鳝池中捞出病鳝或刚死的鳝鱼,应按顺序从头部、嘴角、眼睛、体表、鳝尾等仔细观察。从体表上很容易看到一些大型病原体,如水霉。小型病原体,肉眼看不到的,但可根据表现病状来加以鉴别。如鳝体发青黑色,口腔充血,肛门红肿突出,多为肠炎;鳝体外表局部出血发炎,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严重时表皮呈漏斗状小窝,体表明显出血,表皮腐烂,为赤皮病;由外部烂入,为打印病;体表部分或全部被泥巴覆膜一层,为拖泥病;生有旧棉絮状白色物质,常为水霉病等。
〈3〉 肠道检查:解剖鳝体,取出肠道,从前肠剪至后肠,首先观察知中是否有寄生虫,然后用水将食物和粪便冲洗干净,如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红色,则为肠炎病。
鳝病的预防
鳝鱼生病大多是与水体环境和饲养管理有关。因此,人工饲养黄鳝一定要本着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措施如下:
(1) 鳝种体外消毒:鳝种在放养时,最好采用高锰酸钾和食盐等药物进体外消毒,这些方法比较好,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采用。但是,在浸洗时要达到要求的药液浓度和足够的浸洗时间,并应视鳝种的忍耐程度和水温的高低来灵活掌握。具体方法是野外捕捉、市场购买或专池培育的鳝种,在放养前,用2%-3%的食盐水或8-1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10-15分钟后,再轻轻地捕起鳝种,放入鳝池中饲养,这样可达到预防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放养鳝种前,要彻底清池消毒,消灭池中病原体和其他敌害。一般每平方米池面用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