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文学 源远流长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40:29 

舟山海洋文学的历史,大概要从唐代算起。李白是第一位踏上这块蓝色的土地引吭高歌的大诗人。据史料记载,李白二十五岁时离蜀出游,曾“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由海路赴越,途经舟山。他赋诗《估客乐》,把对人生的一份态度留给了舟山。此后,历代到过舟山的文人学士,如柳永、王安石、陆游、张岱、屠隆、卢元选、文徵明、王守仁、康有为、柳亚子、郁达夫等,几乎都有诗文传世,对舟山的山海名胜、人文地理和风土民俗作了生动的描述。这些诗文中,柳永的《煮海歌》和张岱的《海志》最引人注目。宋朝著名词人柳永曾任定海晓峰盐场第二任盐监,《煮海歌》细致地描写了盐民的艰苦劳作和贫困生活。明朝文学家张岱曾于崇祯十一年寓居普陀山,他的《海志》是一篇游记。作者于海景山色的描写中,穿插了许多风土民俗的记叙,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奇特的历史风俗画卷。
舟山海洋文学的孕育,得力于特殊的环境。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舟山的歌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别具一格,大都反映了舟山渔民的劳动和生活、爱憎和悲欢,诉述了海洋生活的惊险、艰难、悲壮,呈现一种浓烈如酒、洒脱如风的韵味。
舟山独特的历史也是孕育海洋文学的重要契机。舟山历史上发生过明清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内迁,舟山居民一度被迫迁于宁绍等地。回迁时,内地截然不同的风俗和文化艺术被带到舟山,这就必然形成碰撞和融合。再加上舟山是渔业集散地和海上交通要道,历朝历代屡屡有各地人士迁居舟山,使舟山的文学风韵兼具四方气脉。此外,三国时东吴道士葛玄就在定海洞岙山上炼丹采药,唐朝起普陀山又成为名垂天下的佛教圣地,道教的飘逸浪漫和佛教的稳健沉静,也给舟山文人的文学意识带来冲击和影响。
舟山古代作家既有外来观光客,也有世居当地的土著。据不齐全的史料考证,名噪一时、著作颇丰者,宋朝有应亻繇、孙枝等,明朝有王永颐、芦坛、吕时、李竣等,清朝有刘梦兰、厉得鹏和陈庆愧等。舟山海洋文学的最初涛声,便是由这些古代文人发出的。但是,海洋文学在舟山古代还缺乏本质上的独立意义,只能说有了有形的积淀。只有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一群主观上以写海为重要目标的作家的涌现,一批全面深刻反映海岛生活的文学作品的问世,才使古老的文学积淀与现实成果融通,舟山海洋文学才得以真正成立。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舟山海洋小说创作一直有序地、有规律地深化和发展着。80年代初,《海边人家》、《唐老五家事》、《泣血流年》、《海妹子》等一批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变革时期海岛的现实生活。到了80年代中晚期,《月亮 海潮 女人》等海洋小说,开始探究渔村古老的传统,寻找传统与现实之间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渔民生存方式的严酷性被揭示得淋漓尽致,与之前对海岛传统温情脉脉的吟唱相比,开始具有一种批判的力量。到了90年代初,舟山海洋小说又呈现新的气象。一方面,以《淡爷》为代表的一批小说,直接从舟山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中提炼素材,寄寓一种重新拷问历史的悲壮情怀。另一方面,以《鱼患》、《鱼虫》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在文本的现代性上拥有了先锋品质。这两类小说都开拓了舟山海洋小说题材和风格的新领域。进入新世纪,舟山作家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上呈现多样化,但以海岛、海洋为背景的小说仍占相当数量。
舟山当代海洋文学中还有数以万计的散文作品。从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舟山秀丽风光;另一类是抒怀,借海洋海岛之题材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剖析。近年来,记叙舟山群岛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有不少值得一提。“舟山名人传记”两辑10册收入了张苍水、柳永、葛云飞、王国祚、三毛、刘鸿生、缪燧、朱以海、蓝理、董浩云的传记,其它还有如反映舟山鸦片战争的《断柱》,记叙传奇式红军女战士一生的《金维央传》等。综而观之,经过30多年的努力,舟山海洋文学创作已呈现其明显的特质。受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的影响,舟山海洋文学既有粗犷、强悍、雄浑的一面,又有柔和、婉转、柔而不软的一面。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都体现了这种韵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