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执行。队长由当时极地办科技处秦为稼担任。由8名队员组成野外考察队驾驶3辆雪地车拖载4只雪橇,于1997年1月18日从中山站出发,于1月31日返回中山站,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推进了300公里。本次考察采集了大量雪样、在折返点钻取了两支50多米长的冰芯,并利用这两支冰芯重建了该区域200年以来气候变化记录。
第二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执行。考察队由8名队员组成,队长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院生研究员。此次内陆冰盖考察于1998年2月3日从俄罗斯进步一站出发,于2月19日返回中山站,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到了464公里,到达73°22ˊS,77°00ˊE的位置,建立了170公里的冰川学综合观测断面,采集了表面雪样品,在折返点钻取了1支50米的冰芯,获得了该地区250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第三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实施。考察队由10名队员组成,队长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担任。于1998年12月15日出发, 1999年1月6日到达距中山站直线距离1096公里的位置,并且在南纬79°00’,东经77°00’,高程3780米的位置设立营地,将该营地命名为 “前进基地”。7日派出小分队驾驶单车向南行进30多公里,到达高程3931米的位置,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进入了冰穹A地区。该次冰盖考察历时 50天,成功穿越了3个冰裂隙区域,建立了1100公里的冰川学综合观测断面,在折返点和距中山站800公里位置分别钻取102米和82米冰芯。
第四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实施。队长由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综合处处长夏立民担任。主要任务是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1台自动气象站。
第五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实施。由13名队员组成,队长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院生研究员担任。于2005年1月成功到达冰穹A最高点区域,并确定了最高点的准确位置,这是人类从地面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这一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赞扬,曾培炎副总理亲切接见了冰盖队全体队员。此次考察被选为我国2005年度十大科技新闻,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
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执行。队长由当时极地办科技处秦为稼担任。由8名队员组成野外考察队驾驶3辆雪地车拖载4只雪橇,于1997年1月18日从中山站出发,于1月31日返回中山站,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推进了300公里。本次考察采集了大量雪样、在折返点钻取了两支50多米长的冰芯,并利用这两支冰芯重建了该区域200年以来气候变化记录。
第二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执行。考察队由8名队员组成,队长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院生研究员。此次内陆冰盖考察于1998年2月3日从俄罗斯进步一站出发,于2月19日返回中山站,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到了464公里,到达73°22ˊS,77°00ˊE的位置,建立了170公里的冰川学综合观测断面,采集了表面雪样品,在折返点钻取了1支50米的冰芯,获得了该地区250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第三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实施。考察队由10名队员组成,队长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担任。于1998年12月15日出发, 1999年1月6日到达距中山站直线距离1096公里的位置,并且在南纬79°00’,东经77°00’,高程3780米的位置设立营地,将该营地命名为 “前进基地”。7日派出小分队驾驶单车向南行进30多公里,到达高程3931米的位置,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进入了冰穹A地区。该次冰盖考察历时 50天,成功穿越了3个冰裂隙区域,建立了1100公里的冰川学综合观测断面,在折返点和距中山站800公里位置分别钻取102米和82米冰芯。
第四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实施。队长由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综合处处长夏立民担任。主要任务是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1台自动气象站。
第五次内陆冰盖考察
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实施。由13名队员组成,队长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院生研究员担任。于2005年1月成功到达冰穹A最高点区域,并确定了最高点的准确位置,这是人类从地面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这一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赞扬,曾培炎副总理亲切接见了冰盖队全体队员。此次考察被选为我国2005年度十大科技新闻,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