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港寻源

螺港寻源

来源: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黄志霖   发布时间:2015-05-20 20:48:55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这里流传着一段真实而感人的传说
传说中有一位慈祥而善良的女神
她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天上圣母——妈祖
您以仁慈、博爱的胸襟
穿越历史的时空
去接受世人虔诚的膜拜
了却人们平安吉祥的心愿

一、圣地钟灵

在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东南隅,有个小渔村,古时叫做贤良港。从远处的海边望去,她延伸出海湾部分的山峦,就像只巨大的海螺一般,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又因为山峦的质地为黄色的山石和泥土,所以人们又叫她“黄螺港“。这里三面环山,面朝大海,怡人的景色令人心情舒展、意念神驰。
贤良港的正南面, 就是湄洲岛,旧称“湄屿”,又叫“唏山”,它如同一条浮龙横隔海中,成一道天然屏障连接左右的山脉,圈绕出一片几千公顷的汪洋港湾,而黄螺港突显其中自成一澳。
黄螺港东面是文甲。文甲旧时称为“门夹”,因其前方的一座名为“大屿”的小岛与湄洲岛形成一扇天然的大门。出了这大门口,前面就是无际无涯的汪洋大海。在大门口左侧有一块奇异的天然巨石,矗立海中,远远望去,状如虎头狮身的猛兽,故称为“虎狮岩”。千百年来, 它一直威风凛凛地守卫在“大门口”。
往西,连着岸边有两座对称,状似半圆的山峦,名为“笔架山”, 俗称“羊角山”。大自然的造物神工,赐于读书人一架天然的笔架,同时赋于平民的是一对多么神似的山羊角。
从这里再往西,连接着莆田著名沿海十景之一的“浮曦仙洞山”。每天,太阳总是从这里的海面上浮起,最后落在西边的黄螺港。于是,古人诗意地将晨曦浮起的仙洞山称为“浮曦”。这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随处可见的奇峰异石、松风林荫,让人仿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越过神秘的仙洞山,莆禧古城跃入眼帘。古城明代抗倭始建,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之后,依旧巍然地守立着。俨然, 他就是历史的见证者。路经古城 、西沙的凤凰山,连着五里亭(今山亭乡), 从“妈祖诞生地”牌楼一路而下,就到了贤良港地界。往西南面,郁郁葱葱、曲折起伏,连接湄屿, 横贯海陆的是狗头山柄山。
大自然造就贤良港成为圣地钟灵的环境,所以也构成一幅山明水秀的理想安居之所。妈祖的先祖就在此,劈山造地、开荒种植、接渠引水、填海造田、建筑码头;造舟楫、捕鱼虾,把贤良港开拓成富饶的鱼米之乡。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贤良港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港口。那千百年来,静静躺着的古码头似乎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岁月。当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相互交融时,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文化,妈祖文化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二、家世生平

妈祖于公元960年生于兴化军新安里贤良港,她是唐九牧邵州敕史林蕴的七世孙女。林蕴 ,字梦复,是披公第六子。蕴公之父林披, 字茂则,唐天宝十一年二十岁明经擢第,授太子詹事 。披公生九子,分别是苇、藻、著、荐、晔、蕴、蒙、迈、即,皆任州刺史,世人称为“九牧林”。林蕴之子林愿,生邕、同、圉、赋四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谥蕴公“忠烈”,故圉公居住地名为“忠门”。蕴公四世孙林保吉,仕后周,官统军兵马使,因世事纷乱,辞官归隐黄螺港。居住在黄螺港的林氏后裔,为追忆蕴公曾应贤良科,把“黄螺港”易名为“贤良港”。
妈祖父亲林惟悫生有一子六女,林默是他最小的女儿。相传,妈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林惟悫担忧只有一个儿子,人丁单薄,常常和妻子王氏到附近的一处观音亭祈求赐子。观音亭即现在贤良港境内的接水亭。此亭是贤良港的先民,为迎接出海船舶回归而建的等候场所;又因此地处于山泉与海水的交汇之所,故亦称“接水亭”。
林惟悫夫妇经常到此,焚香祷告,祈求观音再赐一子。他们的虔诚感动了观音大士。一天夜里,观音托梦于王氏,告之曰:“念你一家平时行善,今赐丹药一粒,服之,当得慈济之庆。”就在这个月,王氏有孕了。
次年(宋建隆元年)三月廿三傍晚,妈祖降生了。是夜,一道红光射入林府中,只见霞光满屋,异香氤氲;天地间一声惊响,贤良港四周的山皆崩摧,地变紫色。今天在贤良港周围的山脉上,依旧可见崩摧的痕迹和紫色的沙土。
小林默降生时至满月,没有通常的啼哭和吵闹,只是睁大眼睛默默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于是父母为她取名“林默”。
她从小就勇敢聪慧,事亲至孝。到八岁时就开始从塾师训读,令人惊讶的是,小林默读书总是能够过目成诵、悉解文义。受其母亲影响,林默十多岁时就常静坐一室,诵经礼佛。十三岁时,道士玄通见林默乐善好施,就授于“玄微秘法”,林默悉悟其中要典。十五岁时就开始为乡民治疗疾病、扶贫济困,显示出善良博大的胸怀。
今天在家乡人们广为流传着很多妈祖神奇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她少年时“窥井得符”的故事:林默十六岁时,有一天和众女伴在妈祖故居后山的一口古井边嘻戏打闹、照妆于井,忽然井中水声鼎沸,一位神人拥井而上,手中托着一部巨大的古书;见此情景,其他女伴惊慌失色,急忙四散而去,神人也不说话,手捧着古书望着林默,林默似有所悟,也不迟疑,上前接过神人手中的古书,展卷观看,古书上并无一字;林默正在疑惑时,忽见一道长站到前面对她说:“休要迟疑,此乃无字天书!因你诚心向善,故天赐于你!若逢疑难,只须口念观音经,那时你一看便知!”林默听后,十分惊喜。此后,林默通过细心研读,尽悉奥妙,对海上的气候变化未卜先知。每逢风暴来临之前,她便预告昭示乡亲,从而避免了很多海难。
这口古井今天仍保存完好,至今井水仍然甘甜清冽,后人称其为“受符井”,乡亲们则亲切地称之为“妈祖井”。井旁有块凹陷处状似脸盆的大石头,传说是妈祖洗衣服的地方。石头旁边有块石刻,记载着公元1266年石匠游进重建“受符井”的事迹;上书“咸淳丙寅八月庚辰石匠游进”十二字。
最早记载林默显示神通的故事是“机上救亲”。深秋时日,一天,林默父兄与往常一样出航巡海,林默陪伴母亲在家里织布。过了午后,天气忽变,林默开始担扰父兄安全,默默为他们祈祷。冥想中,林默的神思来到了海上,只见海上狂风恶浪、惊涛震天,有船只在风浪中若隐若现。林默急忙上前,正是自已的阿爸和阿兄;一瞬间,大浪便将他们打翻入水,看到情景危急,林默急忙脚踏父亲的船只、手持兄舵,奋力往岸边拉去。此时家中的母亲发觉织布机前的林默神情异样,不似往常,急忙上前呼唤,入神的林默忽然惊醒,手中的梭子掉落在地;她意识到手中的阿兄已掉入海中,性命难保,顿时痛哭不已。便将噩耗告诉母亲,母亲大为惊奇,难以相信此事真实。这时阿爸从海上回来,诉说海上遇难经过:本有神灵搭救,牵引向岸边,后来不见了儿子的踪影,自己被一股神力抛向了岸边。所述经过与林默梦境完全相同,人们这才惊叹少女林默身上具有的神奇法力。
失去亲人的悲痛,让少年的林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海上生活的艰难和危险,从此,林默开始了她拯救海难的神奇生涯,立志救助危难中的渔夫舟子。她常常驾驶小船穿渡于各个岛屿之间,还教人们防疫避灾的方法和预示天气的变化,给无助的人们带来很多帮助。这些救助对于常年在海上生活、命运常常悬于风浪和天灾之间的人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恩惠。
而林默短暂的一生也以这种方式奉献给了苦难的人们,二十八岁时林默就芳龄早逝了。
公元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林默告别亲人,从贤良港渡海直上湄屿,登上最高处的山峰。人们只见天空祥云瑞气、红光满天。忽然,天上丝管宫徵齐鸣,直彻天庭,天上数位仙女列班迎接,这时林默缓缓升天而去。半空中林默踟躇徘徊,不忍离去,久久俯视着贤良港和四周的人世间;尔后,才渐渐消隐……
林默升天后时常示梦显圣、降福于民,周围的人们感其恩德,就在她升天处湄屿的最高峰立起宫庙侍奉这位博大慈善的女神,而隔岸林默乡里最亲的乡亲们更是感戴恩德,在岸边立祠祀奉她,称其为“通贤神女”、“通贤灵女”……
千百年来,贤良港和湄洲岛隔海相望,共同见证了女神的慈悲功德。今天的贤良港祖祠内还祀奉着一尊宋代异人所塑的妈祖神像。
千年沧桑,乡亲们逐渐用一种最淳朴、最亲切的方式来称呼这位善良伟大的女神 ---- “祖姑”。
上溯千年历史的各个朝代,妈祖屡屡显圣 救难于民,历代皇帝也因此不断加封。
妈祖第一次受到朝廷的褒封是在公元1123年,宋徽宗宣和五年。宣和四年时,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使团航行途中忽遇风暴,八艘船瞬间有七艘相继沉没,只剩路允迪所乘大船于风浪之中躲闪挣扎;船上水手惊慌中祝天祷告,祈求神灵庇佑。危急中,只见空中闪出一道祥光,一位女神飘然而至盘绕于船桅上,只见她在半空中轻舒长袖,风浪顿时平息。使团这时惊魂稍定,方知是神灵搭救。路允迪询问神灵来历,船上有位来自莆田的宁海保义郎李振,平时笃信妈祖,便告诉路允迪是家乡的神女前来佑护。第二年,路允迪还京后,将此事奏闻皇帝宋徵宗,宋徵宗为褒彰神女护使功绩,于是敕封“顺济”庙额,并下诏妈祖“专司海岳”。
元朝时,海外通商贸易频繁,内河的南粮北调也十分繁荣和忙碌,而水上的航行总是受天气左右,危急状况也时有发生。危难中,妈祖总是频频显圣,航海的人们感念妈祖的庇佑,于是,沿海的山东、天津、以及内陆的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继有民众建庙供奉妈祖,以感谢妈祖在危难的航行中给予他们的帮助。
明代永乐元年,著名的钦差太监郑和带团出使暹罗国,船队航行到广州大星洋时,突遇风暴,急忙祷求妈祖佑护平安。顷刻间,一阵香风从海面飘来,人们望见妈祖从空中降落在船桅上端,此时,风浪平息,海上布满祥云瑞气,一片祥和气象。郑和复命后,将此事奏闻朝廷,皇帝又一次褒封妈祖。自此,郑和每次下西洋之前,都要到天妃宫祷拜妈祖。后来,郑和顺利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到了清朝,妈祖也屡屡显圣。从康熙开始,历代清皇帝为感谢妈祖恩德,不断加封。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都御笔题书:“神昭海表”、“佑济昭灵”、“海国安澜”、“环海慈航”、“与天同功”等匾额。
妈祖的丰功伟绩不可胜数,以上列举的,只是流传记载故事中的冰山一角。历尽世世代代的传播和弘扬,妈祖慈悲和博大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遍及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个角落。

三、螺港渊源

千百年来,日月更替,潮起潮落,世事早已沧海桑田,唯有岸边的“三炷香”礁石依旧屹立在雪涛之中,它如同三柱不灭的香火,见证着人们对心中神灵不变的虔诚和敬仰。让我们随着镜头,透过先人留下的遗迹和习俗,去追忆一幕幕尘封的往事,去感悟一份份虔诚的心灵……
天后祖祠是贤良港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它几经修建,完整地保持了宋代风格和特色。最近一次修复是在1984年,由山门、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五大建筑组成,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而显气魄。山门高10.6米、宽13.6米,由三座大门组成,高大宏伟;正中门上横眉“神昭海表”为清雍正皇帝手书,右门横眉“海国安澜”为嘉庆皇帝手书,“泽覃海宇”为道光皇帝手书,中门对联为“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侧门的对联是“风转舵摧屡救吾民之厄,火流水净常全蕃舶之危。”背面横眉“恬波利运”为咸丰皇帝手笔,背面正中门横眉为乾隆皇帝御笔“佑济昭灵”,“与天同功”光绪皇帝手书,对联为“佑国庇民济天地东南之险,嘘风吸雨统江淮河海之宗。”从中足见世人对妈祖功德的崇赞。钟鼓楼,八角三层,古香古色、别致美观,每逢初一十五,钟鼓齐鸣、教化人心。仪门端庄肃穆,自有一股朴实之气。拜亭正前端安放香炉,此拜亭是世界所有妈祖宫庙中最为独特的建筑。据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圣旨谕天后本籍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此拜亭就是供地方官祭拜之用,这也是天后祖祠才享有的特权。祖祠正殿供奉妈祖,妈祖坐像为木雕、软身,据清代林清标《敕封天后志》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如今,你只要站在神像之前认真端详,只见妈祖冕旒执圭、端然稳坐,面部表情圆润、端庄、慈祥、秀丽,展示了宋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后殿为林氏宗祠,供奉妈祖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妈祖父母的两尊塑像和妈祖兄姐的牌位。据村里老一辈人说:祠内原珍藏自宋代以来数百个妈祖先代和后裔的牌位,部分在文革期间遗失;所幸妈祖神像、清“春秋谕祭牌”和原版的《敕封天后志》被村民林大财带领乡民保存而幸免于难。后殿的照壁上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撰写的《族范》,从《族范》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姓子孙保持“忠孝”家风的决心和传承妈祖仁慈博爱的胸襟。此外,天后祖祠还保存着清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官兵募捐《重建天后祖祠记》和清代《历朝褒封徽号》碑刻。
在天后祖祠的东侧,紧挨着吴祖宫。相传,吴祖宫是原来居住在古贤良港唐代延寿陂“斩蛟英雄”吴兴后裔建造的。吴家当时以经营漕运生意发家,建宫以答谢妈祖的保佑并祈求平安,清代改为吴祖社。
吴祖社往东是迎宾阁,再往东是宋代的航标石塔。塔为方形,累石叠砌,塔顶小,正方形四面皆置佛龛,龛内雕刻佛像,佛像造型古朴,为宋古雕,像貌依稀可辨。上面又戴了一顶略似帽的塔顶,其四个棱角呈蕉叶向上外翻,中间竖法轮。这种造型的塔名叫“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一位致力于传播佛教的国王。此塔为古代船只进出贤良港的航标塔,今天仍旧保存完好。她千百年来默默地屹立着,见证了贤良港曾经辉煌的港口贸易。
石塔往东是福慧寺,原为五帝庙,寺庙小巧玲珑,富有特色。寺左侧为三官殿,右侧为文昌阁,前为五帝庙。相传清代年间,莆田南少林被毁后,部分武僧隐居贤良港,他们就在庙后扩建后殿,五帝庙由此改名为“福慧寺”。其中又供奉清•康熙复界后的杨九娘、田公元帅等。东侧又有关帝庙 ,西侧为刘公厅。真可谓“贤良圣迹播四海,福慧神灵自八方。”
沿着天后祖祠西侧的“故居路”步行约五十米,就是妈祖故居 。妈祖故居是在原址上修建的又一标志性建筑群。故居坐北朝南、三面临山,门对碧波沧海,为莆田传统宅第院落土木结构。妈祖生前就与父母、兄姐生活在这里。宋元明时,故居历经多次修缮,明未清初尚有书亭、梳妆楼、后花园、等遗址。现在的故居是由台湾妈祖联谊会发起的十八家妈祖宫庙捐资复建,于20009月开工,时有省、市、区有关领导及台胞代表莅临参加。复建的妈祖故居为仿宋式建筑,分一进三间厢、二进五间厢;两进之间相隔有大天井,左右各设长廊,围墙与厢房间用绿地隔开。整个故居堂皇却不失古朴,秀丽而不缺典雅,与周围青山碧水融合一体,蔚为奇观。故居门前是一片平坦的砖埕,一棵大榕树偎依在门旁,为故居增添了不少古老的气息。大门顶上悬挂着“妈祖故居”四字大匾,此匾是福建省著名书法家赵玉林先生所书,在古色古香的大门上显得格外端庄古朴。大门两侧的墙体内嵌着两块大方石,自宋代一直遗留至今。跨进大门迎面的大厅中矗立着一尊妈祖仿铜像,高3.23米,妈祖手捧夜明珠,眺望海峡对岸的方向,同根同源的骨血亲情在共同仰奉的海上和平之神昭示下,两岸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跨过铜像后的门槛,就见一堵石墙的正中央镶嵌着“妈祖诞生地”五个大字。右侧的围墙内还保存着一口唐代古井。登上两旁的台阶,就是故居的后殿,门顶的“大总管第”匾额高高悬挂,与整个后殿的五厢房建筑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宏伟壮观。正厅福堂两侧分别是妈祖的父母坐像,中间挂着“忠孝”二字立轴,这是宋嘉佑六年,宋仁宗皇帝为林氏家谱御题的。正厅的左前厢房是妈祖兄嫂的卧房,右前厢房是妈祖的卧房,左后房是妈祖父母卧室。往里是妈祖父亲的书房,右后房是妈祖的念经房,里边是妈祖的书房。左右小厅为客厅,往前为下间厢房。左侧为储存房、厨房,右侧是妈祖的济世房和织布房。济世房是妈祖生前为乡民们祛病之所;织布房内安放一台旧式织布机,“机上救亲”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一处处旧景新貌,让人心怀畅想。妈祖生前就是在这里为世间苦难的人们驱邪祛病、预示灾难,奉献了她青春的年华(画家陈爱萍画作)
在故居右后侧,是贤良港上厝林氏奉祀的新兴宫,此宫原为“三仙洞”,依宫后的“洞山奇石”而建,原供奉“三仙”。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曾在“洞山”的奇石上下过棋。重建后的新兴宫增奉妈祖宝帐。
在故居前南面的海滨,东西两边分别立着两座宫庙。东边是灵慈东宫,西边是灵慈西宫。灵慈东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门前有一对宋代边柱瓜椤形石柱。宫前为宋古码头,全长约六百多米,用花岗岩砌成,每五十米便建有退潮停靠处,还有台阶直上码头人行道。明代黄仲昭曾诗云:“云移平海见楼橹,潮满良江渡客舟。”足见古渡口当时的繁忙景象。在灵慈东宫后侧,有一口特殊的古井,井口围栏用四块石板合成正方形,四面衔接处不是用石灰黏合,而是直接雕凿成榫卯结构;井栏四面合刻八卦,呈古钱型砌石。据传,此井是旧时专供渔民客商在古码头停泊船只用的汲水井。类似的古井在贤良港还有多处,如在天后祖祠前西侧约二十米处保存着一口井围造型独特的古井,此处旧称“地岭”亦称“地鼎”。传说此处是妈祖少时得“筶杯”之所。在“象山”脚下和“顶宫兜”各有一口古代遗留下来的特殊造型的古井,加上妈祖“窥井得道”的受符井,这些古井充分体现贤良港的悠远历史。从宋元时期至明末清初,在贤良港聚居的有二十余姓,这些姓氏还编成一首民谣:“林徐黄叶段,杨魏戴王古。陈田吴董鲍,欧谢何张彭。”这与妈祖祖祠的崇高地位和贤良港的避风良港作用息息相关。至清•康熙二十年复界后,贤良港居民除林、徐、黄三大姓外,还有陈、田、吴、董等姓,但户数不多,这正好应验了明代一位风水先生所言:“黄螺港只有三炷礁石,黄螺山风水树只有三股树杈,将来在此地居住的主要有三大姓。”
灵慈西宫原址在鳌山南面,清•康熙年间复界后,择今址迁建,名曰“保安西社”,1998年扩建时易名为“灵慈西宫”。在西宫重建掘基时,于门槛下挖出一双宋瓷小碗,内装十二个宋代铜币。
在灵慈西宫的西南隅,绕过一座小山就是黄姓的聚居地。一九六五年围海造田之前,这里是古时著名的“港潭里”避风港湾;明代中期,港里聚居二十余姓,民居拥挤,一部分黄姓居民就迁往上港。清康熙二十年复界后,返回贤良港的黄氏村民就全部居住在上港,并重建黄氏宗祠、新建开山宫,把灵慈东宫让给居住在周围的徐氏居民接管祀奉,徐氏家族聚居的地名“宫兜”也由此而来。
在上港的西北侧是前头村,始建于明代贤良港前头村的钱楼宫,几经修复。可是历次修复,捐建者俱不留名,体现贤良港独特的民风。
随着妈祖信仰的深入,贤良港不仅留下许多文化古迹,而且传承下许多独特的风情民俗。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和农历九月初九,天后祖祠都要举行传统的谕祭仪式,谕祭用的祭器、祭品及陈列都有其俗传的约制,祭典的仪式、谕典的过程和祝文都有相应的要求和内容。
三月廿三妈祖诞辰这天,沿袭千年,一年一度的“妈祖回娘家”庆典总是热闹非凡。各地妈祖宫庙的信众都组织队伍徒步前往贤良港请香祈愿、寻源拜祖,虔诚气氛至诚至深。此外,每年天后祖祠和妈祖故居都会迎接海内外数十万的香客。贤良港至今仍保存着诸多古老传统的习俗,如:诞辰禁捕、半截红裤、船帆发髻、悬挂菖蒲、香袋避邪、泛槎挂席、筶杯问卜等。


四、妈祖城(歌词)
一声春雷响四方
千年圣地续辉煌
莆田市委施妙略
高瞻远瞩胜虞唐
拦海建设妈祖城
全民上下学愚公
海峡两岸创"双赢"
天后精神放光芒

贤良港——这片古老的港湾,一千多年前,女神妈祖就是在这里,受忠孝家风的熏陶、质朴民风的感染,凭着她祟高的圣德而远播四海。
现在,整个福建莆田地区就有大小二百多座妈祖庙,如湄洲妈祖祖庙、平海天后宫、莆田文峰宫、仙游龙井宫、仙游坝垅宫等。内陆有上千座妈祖宫庙,遍布神州各地,而且台湾地区就有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