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将人工繁育白海豚
大熊猫、麋鹿等珍稀动物,已经实现了人工繁育。或许在将来,我们身边的国宝中华白海豚,也可能通过人工繁育来提高种群数量。
导报记者昨天从厦门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办获悉,火烧屿上的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即将投用。科研人员计划从现有的宽吻海豚入手,对白海豚人工繁育进行探索,此举将开全国先河。
“我们已经在计划了,条件成熟时马上开始!”厦门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办辛建军透露,救护基地的一大重要职能是繁育。由于白海豚的幼崽死亡率高,而整个种群也数量稀少,因此市海洋渔业部门将和国家海洋三所合作,尝试中华白海豚的人工繁育,而此举也是开了全国之先河。
据了解,五缘湾现圈养有两头宽吻海豚,是四五年前厦门救助下来的。经过国家批准,这两头可爱的宽吻海豚可长期“居住”在厦门,以供科研人员由此入手,进行白海豚人工繁育的研究。
但是,业界对于中华白海豚的人工繁育领域还是空白,很多谜底亟待揭开。
导报记者昨天初次乘船登上火烧屿后看到:位于这里的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已经完工,主要由治疗康复池、繁育池和维生系统等组成。投用后,这里将是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类水生动物救助、驯养、繁育及声学等课题开展的平台。
基地所在的火烧屿,是国家公布的厦门首批可供适度利用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之一,保护这里的海洋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因此,对于贵为国宝的白海豚,粪便也不是能随意乱排的,基地特别建设了一套系统,对海豚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借助净化系统,海豚排泄的粪便不会直排入海,而是先经过压缩变成饼状固体,再集中统一无害化处理,剩下的脏水再循环利用。”辛建军介绍,这套设备正在进行调试,今后海豚入住后排泄的粪便,要先经过净化系统,将粪便和脏水分开,脏水可反复净化后循环使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