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港圆满完成“十一五”战略目标和任务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烟台港集团成立以来,货物吞吐量增长3.9倍,跻身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增长4.2倍,成为环渤海内贸中转枢纽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1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总资产达到163亿元,增长3.8倍;累计引进内外资50多亿元,年均10亿元,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今年一季度,烟台港集团继续上演“十一五”跨越之势,完成货物吞吐量4445万吨,相当于2005年全港一年的吞吐总量,同比增长18.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5.9%,预计两项指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幅8个和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是烟台港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港口竞争力大幅提升,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为未来一个时期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起始之年,烟台港集团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布局,决心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港口功能由传统装卸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初步实现由亿吨大港向一流强港转变,勇于担当蓝色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强力引擎。
夯实硬件筑巢引凤。和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节拍,烟台港集团公司一成立就迅速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中走出来,坚定推行筑巢引凤战略,向建设要能力、要空间。
“十一五”期间,烟台港建设完成投资11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建成深水泊位17个,新增货物通过能力2045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50万标箱。
2005年9月,西港区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这是烟台港从芝罘湾突围、为下一个经济轮回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适应烟台以港兴市战略、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点睛之笔。西港区建设的五年,正好是“十一五”烟台港加快建设的五年。面对资金紧张、自然环境恶劣、技术难度大等不利条件,烟台港大胆创新投融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全方位加强督导管理,快速解决工程疑难问题;借鉴同行先进经验,稳妥攻克重大技术难题。
到去年底,西港区101号液化码头投入试运行;102号、103号油品码头主体工程完工,具备靠船条件;西港区一期工程的立项核准、环境评价、征地手续等前期工作均获批复,正在加紧建设;防波堤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大型原油码头及4号、5号液化泊位项目进入了前期工作程序。
与此同时,其他三个港区也在错位规划与建设中。芝罘湾港区三突堤工程完工,同三轮渡码头等部分泊位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保税港区一期建设顺利完工。龙口港区数个通用泊位、液化泊位及航道工程投产,配煤项目等重要工程相继完工,缓解了深水泊位匮乏、通航能力不足的矛盾。蓬莱港区木材码头通过验收,两个五万吨级通用泊位及航道工程投产,完成了客运码头及设施改造,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码头硬件体系。
近年来,烟台港先后与渤海轮渡客运站、蓬莱东港、龙口港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多点支撑的港口发展新格局。伴随着各港区的成长,烟台港人的希望也在延伸,一条港口建设的路线图随之清晰,即以西港区建设为中心,以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建设和功能完善为基本点,稳步推进向东巩固、向西发展战略。
撬动资本运作杠杆。去年伊始,烟台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消息迅速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境外媒体投来关注的目光,国内交通行业为之震动。“四方六家”对烟台港实施战略重组,堪称资本运作的大手笔。
回首五年来烟台港的资本运作道路,合资合作项目涉及港埠业、临港工业和物流业三大领域,可谓行行多点开花、年年亮点频现。去年末,烟台港集团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十一五”利用外资十佳企业荣誉称号。港埠业的资本运作项目主要集中在集装箱和客滚运输业务,散杂货则在油品、化肥等业务领域率先突破,部分码头合作项目同时延伸到临港工业和物流业等行业。2006年,环球码头公司吸引了中海集团参股经营,开启了烟台港利用国字号海运公司网络优势实现箱量快速发展的先河。2007年,烟台港与香港泰山投资集团合资成立烟台泰山石化港口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液化码头已经投产,其它码头和罐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与新加坡康基集团合资组建的阳鸿海达物流公司运营良好,并增资5000万元开展油品保税业务。另外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合资建设罐区等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中。通过这些合资项目意在借助大型石化企业的优势将烟台港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港”和“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北方油品交割基地”。2010年11月,烟台港携手中农、中海油、美国运安、嘉禾等公司在西港区启动了化肥物流项目,旨在打造中国北方最大化肥进出口贸易和物流平台。
同时,烟台港运用现代经济理念,全力拓展融资渠道和方式,采取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租赁融资等方式积极寻找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使港口融资渠道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信贷资金结构更趋于合理,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未来三至五年,烟台港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市。届时烟台港将借助资本市场的魔力,撬动资本运作的杠杆,为烟台港打造一流强港目标赢得强劲动力。
集疏运贯通大天地。随着德龙烟铁路德大段、龙烟段如火如荼地开工建设,到2013年全线贯通后,烟台港将形成“双龙交汇、五港贯通”的铁路运输新格局,一举打破长期制约港口发展的集疏运瓶颈,奠定港口腾飞的基石。2010年烟台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达到1.5亿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烟台港集团把集疏运体系建设作为港口和全市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一条蓝烟铁路,在亿吨级的港口吞吐量中只有百万吨级的中转量。集疏运体系曾经是烟台港口发展不可言说的痛。去年8月,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铁路运能由原来的3500万吨提升至5000万吨。更难能可贵的是,德龙烟铁路由地方铁路纳入到国铁网络,是我省规划的“四纵四横”铁路网中的“一横”。其中涉及到我市的龙烟铁路将极大地促进港口资源共享和整合,提高港口集群竞争力,提升临港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为港口集疏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西港区、龙口港疏港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将为港口疏运打开快速通道。同时,西港区至淄博
2010年在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烟台港完成港内火车装车量28.3万辆,同比增长29%,发挥了铁路在疏运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
集疏运体系,将不再是港口发展的瓶颈,而是港口发展的跳板。
开掘政策资源效益。在烟台港的发展史上,“十一五”期间烟台港人负重奋进取得了跨越发展辉煌成就,这其中加大政策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区域经济大发展,给烟台港带来政策生态环境大好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市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三大战略”。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和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的经济功能区,而港口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同样需要以发达的港口为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开发,我市又处在重要“出海口”和配套港口位置。在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中,我市又是唯一地跨黄、渤两海的城市,港口资源禀赋,在承接东西6个沿海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恰逢烟台港下放到烟台市管理不久,烟台港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市委、市政府给予集团公司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烟台市高调力推烟台港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港口政策制定提供了前期铺垫。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支持烟台港建设发展过程中,强化机制,加强领导,尤其是对西港区建设等一些重大项目问题上,要求全市各部门按照从速、从优、从早的原则,及时做好项目审批、核准,努力使一些项目挤进国家、省的大盘子。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烟台港发展更好发挥港口作用的意见》等文件,同时形成了若干会议纪要,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此外,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海事等口岸部门,积极实施“大通关”战略,优化口岸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效能。
更值的一提的是,烟台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烟台港成为全国唯一的由港口和出口加工区融合升级的保税港区,跃上政策环境新高地。前不久,保税港区一期实现正式封关运营,为烟台港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