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专家为日本生物“号脉” 劫后“鱼生”
核危机导致的变异怪兽电影中,虽然背后不乏合理的想象和部分科学成分,但电影终归是艺术作品,夸张的成分占大多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生物在受到核辐射后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哪些物种又容易发生变异?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污染是否会产生像电影中的怪物呢?记者邀请中、美、日三国专家会谈,为在核阴影笼罩下的日本生物“号脉”。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核电站临海且海洋中生物基因结构相对简单,因此鱼类受到核辐射发生变异的风险最大,但要变异成电影中“怪物”的几率却微乎其微。
■形成
变异是个过程,不可能“说变就变”
记者:这些生物在受到核辐射后,多长时间会发生变异?
专家:根据受到核辐射程度的不同,生物发生变异的时间也不同。当生物受到核辐射后,DNA遭到破坏而产生外形的变化,这一过程要花很长时间。
电影中“怪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因为辐射不会直接导致外形发生变化,而是改变体内基因,在生长过程中变化才慢慢形成。
如果辐射影响到了生物的遗传基因 ,那么这种变异的过程则更长。这种情况下,动物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变异的情况出现在下一代身上,所以可能要花数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记者:动物发生变异后,外形上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专家:外形上发生的变化不可预测,这要看动物的哪一部分基因遭到了破坏。变化存在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毛发的颜色、皮肤的结构、骨骼的形状、腺体的功能等都有可能。
细胞分裂时,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首先复制,新生的细胞要根据DNA的指令生产蛋白质,才能完成细胞该承担的任务。但是DNA受到射线影响发生变化后,生产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不同。
这就是生物个体在受到辐射后发生变异的表现形式。比如控制人体肤色的DNA片段被破坏,那么身体再生产皮肤细胞时,新的细胞也许就会变成其他颜色。绿巨人的皮肤变绿就是这种情况。
■利弊
个体机能现异常,变异生物难存活
记者:变异对于生物本身而言,是否是件坏事?
专家:通常来讲,发生变异的生物看起来都是“不正常”的,比如身体比例不匀称,或者身体颜色不适合本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在大自然的选择中生存下来的,发生变异的动物由于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者因为个体的机能出现异常,都比较难生存下来。
例如我们熟知的鱼类,鳞片的颜色其实是维持它们生存的很重要的因素。捕食者从深水向上看时,浅色的腹部会把鱼类融合在阳光照射的水面之中,不易被察觉。但是如果发生变异导致鳞片颜色发生变化,就会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当然,变异对生物不一定全是坏的,如果放射性物质正好改变了生物的某种缺陷,对于生物来说也是“因祸得福”。
■诊断
基因简单,鱼类变异风险最大
记者:在日本核危机中,哪些生物会面临核变异的风险?
专家:生物在放射性物质面前都是“平等”的,所有生物都没 有“ 防辐射”的特殊能力。但是发生变异的情况却不尽相同。生理结构比较单一,基因也相对简单的生物,被强制“改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相反,像哺乳类动物这种高级动物,某段DNA被破坏后,产生的变异也许从外观上不易被察觉。
由于发生在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就在海边,同时已有一部分放射性污水排放入海,因此海洋生物,尤其是基因比较简单的鱼类可能面临更大的变异风险。
记者:这些生物是否会出现类似电影中的巨大变异?
专家:首先从核辐射的强度上来说,福岛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污水可以说“干净”很多。因为不管是人工排放的,还是泄漏入海的,污水都是对反应堆进行冷却后产生的“被辐射”的水,这些水到海里后对环境造成“再次”辐射。这比电影《哥斯拉》中,核武器直接对海水造成辐射形成的污水要“清澈”许多。
再举个例子,在电影《汉江怪物》中提及的污染物是变质甲醛,其性质与核放射性物质污染是一样的。但汉江的水域终究无法和太平洋相比,较小的范围加上高浓度的污染源,这是日本核电站事故不具备的因素。此外,太平洋中的洋流会将放射性物质稀释,使放射性物质不至于聚集在一个地方无法散开。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生物出现变异,也不会像电影中描绘的怪物一般夸张。
■专家支持
普什·奇奥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山本和生教授
(日本东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科)
陶虎春教授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最新动态
燃料熔毁再现积水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4月18日向内阁府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提交报告,推定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内的燃料熔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说,由于从涡轮机房积水中检测出了高浓度放射性物质,所以确认2号和3号机组出现了燃料熔毁。1号机组的燃料棒由于露出了水面,也存在熔毁的可能性。
东京电力公司18日上午说,作业人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的地下一层发现高浓度放射积水,现大约20厘米深。
机器测值人员却步
原子能安全保安院18日上午发布机器人测定的辐射数据,认定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量偏高,不适合作业人员入内抢修。东电 17日启用美国制造的机器人,进入反应堆厂房探测辐射量、温度和氧气浓度等数据,以判断作业人员能否进入抢修。
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当天宣布,将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厂房安装大功率空调,以取代现在的注水降温方式,防止高浓度污水增加。这一机构说,空调降温方式源自法国,法国在部分核电站使用这一技术,日本没有这方面先例。按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的说法,将首先在1号和3号机组使用空调。
枝野幸男“最受期待”
日本首相菅直人18日下午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说,将力争让灾民9个月后回家。一份最新民调显示,约七成的日本受访者认为 ,菅直人必须下台。另一方面,因地震而曝光率大增的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则跃居成为“最受期待”的日本政治人物。同一天,日本自卫队2500人进入福岛第一核电站30公里内区域搜索失踪人员。而东京电力公司会长胜俣恒久考虑引咎辞职,东电社长清水正孝也考虑辞职。
日本政府18日公布了关于日本大地震的“复兴基本法案”草案,这项草案将提交给国会讨论。根据这一草案,日本将在内阁设置以菅直人首相为本部长的“东日本大震灾复兴对策本部”,另外还将设立专门讨论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重建的机构。
■核处理
美法争夺日本市场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物质泄漏后,法国和美国核电企业纷纷派专家赶赴灾区,期望直接参与事故处理。在这些企业看来,除了这座核电站的抢险,其他众多核电站的修补和升级业务同样蕴含巨大商机,仿佛一个诱人的“大蛋糕”在向他们“招手”。
美国:同盟牌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泄漏后,美国和法国核电企业各派专家前往支援。不过,日本政府最初以日美安保同盟为由,只接受美国无人侦察机接近核电站,准许美国专家到核电站附近查探,而禁止法国专家前往核电站。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7日访问日本,同行者包括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多诺霍。她向日本首相菅直人确认日美合作的方针,表示美方将与日方共同应对核电站泄漏危机。
法国:技术牌
法国核电发电量在全国总电力的比重接近80%,居全球首位。法国阿海珐集团是世界顶级核能技术企业,涉足与核能关联的采矿、化工、浓缩、燃料、核推进和反应堆、回收、分解、工程、服务等全部领域。
日本地震和海啸后,阿海珐集团向灾区送去防护服、口罩、核电站员工专用手套等装备,派去核电专家和技术人员。日本新闻网解读,法国企业嗅出巨大商机,因此不断派遣专家前往灾区并捐赠数台价格昂贵的核辐射监测车和3万多件防护服。法国总统萨科齐上月底抵达日本首都东京,是震后第一个访问日本的外国元首。他表示法国方面愿向日方提供更多技术支持,游说日本政府允许法国企业参与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处理。
日本:慎权衡
日本方面正在谨慎权衡。就核发电能力而言,美国、法国和日本是全球前三名。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这3个国家的核电机组数量分别为104个、58个、54个。按照日本新闻网的说法,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最近发现,美国只是擅长核战争的应对;就核反应堆事故处理而言,法国的经验更为丰富。以阿海珐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曾参与应对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另外,阿海珐集团生产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而第一核电站3号反应堆正是使用这种燃料。
■新西兰
6.6级地震来袭海啸预警发出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新西兰东北部克马德克群岛19日发生里氏6.6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已向地震地区发出区域性海啸预警,并认为地震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毁坏性海啸。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9日1时3分(北京时间18日21时3分),震中位于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西南部,震源深度为90公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