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渔家欢庆渔灯节 敲锣鼓许心愿祈平安

来源:水母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40:59 

农历正月十三,将近下午1点,午饭之后,烟台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初旺村里早已是人头攒动,鞭炮不停。不知道谁的一声高喊,鞭炮和锣鼓声骤燃震天响起,对于渔民来说比春节还要重要和热闹的渔灯节开始了。
在满天喜庆的红色中,记者端起相机跟随渔民队伍前往海边。
开发区初旺:一家百余口祭海送渔灯
渔民美:
全家上阵祭海送渔灯
天虽然挺冷,但气氛真热——
开头几人打着彩旗,随后是三人扎着红绸扭秧歌,抬着硕大的鱼和猪头祭品的汉子喜气盈盈地走着,贴着“福”字的木箱里是饽饽和香纸,紧跟其后的三辆车都坐满了人,火红的鞭炮放了一路……
打着彩旗走在这支队伍最前面的是53岁的王贵生:“我们这一大家子大概150多人,今天都来得差不多了,这三辆车都是我们家的人!”在他身后不远,57岁的亲家初明争腰系红绸、脸上擦着胭脂,扭起秧歌来俊得很,不时和路边看热闹的熟人对扭起来。
就这样一路扭,一路敲,一路放着鞭炮,1点40分左右,王贵生家的队伍赶到了海边,此时的码头早已是人头攒动,来得早些的人家已经将祭品和鞭炮摆上船,这也是渔灯节祭海祈福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做祭品的鱼、饽饽和猪头、香纸依次摆好,鞭炮挂上桅杆,以胡萝卜为底做成的“金灯”、以白萝卜为底做成的“银灯”纷纷点燃,祈祷风调雨顺、国富民安……
渔民乐:
端起“单反”过佳节
作为开发区沿海渔民特有的民俗节日,渔灯节主要流传于山后初家(即初旺)、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作为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渔民们都要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以祈求新的一年人船平安,渔船满仓。
作为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渔灯节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家出动祭海,是渔灯节的传统仪式,在这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庆活动上,很多远在外地的村民和村民后代也都赶回家乡,扛着彩旗、扭着秧歌、抬着祭品,感受这久违的渔村盛典。往海边走的路上,记者不时跟一家家的车队相遇,两边的村民不停地放着鞭炮,在前往海边必经的灯笼长廊,秧歌队和舞龙队扭得真欢。
行走欢乐的渔村,能深刻感受到渔民生活的改变,来往的车队里,高档轿车随处可见,站在自家门口和海边拍照的渔民,不少人手里都端起了价值不菲的单反相机。
渔民盼:
老船长祈福国泰民安
时代的变迁中,渔灯节成为一个生动的缩影。65岁的丛大丰从17岁开始就参加渔灯节,整整参加了44年,在他的记忆中,渔灯节几十年来变化巨大,令人感慨。
“在六七十年代,还没有码头,也就是十个八个人冷冷清清地去祭海,祭品也少,全村人弄十个八个猪头就了不起了,现在猪头要多少有多少,大鲅鱼、大鲈鱼、饽饽、香纸应有尽有,一到渔灯节,灯笼长廊要走完参加祭祀的人得两个小时。”丛大丰感慨,对于渔民来说,渔灯节是比春节还重要的节庆,如果除夕夜能放1万块的鞭炮,那渔灯节就得放3万块的。
渔灯节的变化是与渔民们的生活变化分不开的。初旺村有近5000人,几十年间,草房变成了砖瓦房,老房变成了新房,小船变成了大船。“1983年的时候,钢壳船只能装5吨,现在接近500吨了。”丛大丰说,自己的儿子是做水产养殖的,对于这片海,渔民的后代有着更多的希冀。
“这些年,国家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很重视,管理得严,我们很高兴,咱渔民盼的就是海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丛大丰说。(王晓丹)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