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董家口港区奏响蓝色经济先行曲
董家口港区作为青岛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是青岛优化港口布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青岛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先行区。董家口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市委市政府统一开发建设,由分管副市长任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经过500多天鏖战,已有两个码头实现简易投产,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两到三年。
目前,董家口港区正处于由建设转入建设与运营并举的重要阶段,港区将严格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创业、勇争一流,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型港区。
青岛是一座以港而兴的城市,青岛港口的发展百年来主要集中在胶州湾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推进和港口业务量的急剧增加,胶州湾面临着发展空间拓展难题,现有港口的通过能力及发展空间已经渐渐显露出"力不从心":在自然环境方面,众多产业长期在胶州湾集聚发展,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另一方面胶州湾开发利用与产业集聚达到饱和状态。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青岛港口的年设计吞吐能力是2.13亿吨,2009年已超负荷50%以上;在发展空间方面,胶州湾内深水岸线资源已开发完毕,没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此外,港口堆场、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疏港通道通行能力水平也已无法满足疏港交通需求。
基于此,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跳出胶州湾,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的重要决策。2009年,青岛市委、市政府瞄准建设世界一流港区的目标,迅速抓住机遇,及时启动了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由青岛市委、市政府对董家口港区实施"统一领导管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招商宣传",由分管副市长胡绍军任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为青岛港口的百年发展预留强大后劲,为山东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奏响先行曲。
董家口港区通过参与青岛港口间的分工协作,突破传统装卸码头,建设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新型港区。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意味着青岛港将形成世界第一的1.18亿吨矿石通过能力,全球领先的4000万TEU集装箱吞吐能力,全国第一的原油吞吐能力,青岛港口在"董家口效应"的推动下,通过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整合了胶州湾内已有码头资源,实现港口转型发展和效益最大化,标志着青岛首次跳出胶州湾范围开发建设大型港口,形成以胶州湾为核心、以鳌山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为两翼的"一湾两翼"港口规划发展格局。
作为蓝色经济先行区的董家口港区,其定位不是进行货物装卸的中转站,而是树立大物流概念,以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为载体,以大型原油、矿石、煤炭码头为节点,辅以大宗货品集散中心、保税物流园区、电子交易平台、期货交割库等综合服务功能,使港区成为联系海向大宗物资、能源和陆向产业集群基地的枢纽,将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机联系起来,聚集起大量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打造成为以大宗货品和能源为主的国家重要战略物资交易市场。目前,董家口港区正按照第四代港口的标准,向建设集现代码头业务、物流园区、保税园区、临港产业、期货交割、金融商务等于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迈进。
董家口港区出海煤炭与进口铁矿石高效对接,钟摆效应优势明显,运输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对于优化全国物流网络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港口物流化的发展趋势,在港区总体规划阶段就为物流园区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制定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围绕建设开发高标准、服务管理高效率、项目引进高层次的目标,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航运公司、国际物流企业和面向全球市场的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并充分发挥对各种物流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衔接及货物装卸、存储、运输、配送、通关、保税和信息等流程服务的优势,加快建设集运输、仓储、加工、分拨、信息、金融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向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和国际物流枢纽方向发展。
目前入驻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建成后将至少形成1亿吨吞吐量。总投资97亿元的中石化LNG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已在港区举行了开工仪式,建成后将成为山东地区LNG唯一接卸点;全球五大独立能源贸易公司之一的瑞士摩科瑞集团投资的原油交易平台项目已经启动,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大宗原材料物流中心;总投资40亿元的青岛港集团超大型矿石泊位项目,建成后成为国内唯一可停靠超大型货船的泊位;总投资40亿元的新加坡万邦集团超大型矿石泊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辐射日韩及国内周边港口的矿石水水中转业务;总投资11亿元的华能集团煤炭及通用泊位项目,一期3.5+5万吨两个泊位目前已实现试运营,二期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总投资16亿元的大唐集团煤炭泊位项目已成立项目公司,将于近期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大唐集团沿海电源点煤炭运输配送中心。
在未来2到3年内,董家口港区将努力建设大宗物资交易中心和能源储运中心,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打造生态低碳港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推动临港产业发展,构筑港城一体化新格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