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民俗文化的生命样式

来源: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5:26 

10月17日,28名坎门渔家女回到了玉环。一周前,均是年近40岁的她们携鼓乐节目《喊海》赴金华参加全省第五届“四进社区”文艺汇演,受到当地数万名观众的赞叹。这是她们第八次参加全省性汇演。
4个月前,坎门鳌龙鱼灯队赴京参加了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捧回了本次艺术节最高奖———“精粹奖”。这是唯一由省文化厅选送的一支浙江民间表演团队。
作为领队,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枝霞欣慰于近年来玉环民俗文化所绽现的活力。至今,玉环已建起5所民俗博物馆,近20支民间文化队伍活跃在乡间村头。全县整理登记了近800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坎门花龙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玉环船工号子、坎门鳌鱼龙灯舞等3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2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玉环祖先耕海牧渔的生产、生活方式已逐渐消逝,但是玉环人民敢于拼搏,勇立潮头的精神要代代传承与发扬,民俗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所以,这些年玉环政府一直予以大力引导和扶持,玉环民俗文化得以焕发活力,与时俱进。”李枝霞说。
渔家儿女的豪情
“吔啰~~~吔啰~~~”,金华市中心人民广场,随着两声悠扬的吆喝,28名玉环坎门渔家女轻快地敲响鼓点。紧接着,喊声渐起,如时缓时疾的海风。鼓点随之变幻,时而疏落似轻波,时而密集如急流,再而磅礴如骇浪。渔民出海、作业、丰收的喜悦像澎湃的潮水漫涌而来。
10月16日晚上,全省第五届“四进社区”文艺汇演,开场表演的坎门渔家女鼓乐节目《喊海》,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激情。
这让70岁的曾焕祥有点得意。作为编导,他在坎门传统渔鼓的表演形式上加进了人声,使节目的表演更加丰富饱满。
出生于舞龙世家的曾焕祥是玉环渔工号子、鱼龙灯、玉环莲花等三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了将这些珍贵的民间舞蹈、民间曲艺发扬光大,10年前,他在坎门建起了全省首家渔家女俱乐部,首创了女子舞鱼龙队。现在俱乐部的112名成员95%是渔民家属,每年演出二三十场。
对海岛传统民间艺术的喜爱,也让随父母打工来玉环的90后四川姑娘朱陈敏与一项传承了近300年的民俗舞蹈———坎门鳌龙鱼灯舞联在一起。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就跟着一个本地同学加入了坎门鳌龙鱼灯队,拿着金枪鱼灯,过年时跟着队伍走街串巷表演。“我也是鳌龙鱼灯艺术的传承者啊!”这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新坎门人。
鳌龙鱼灯队的60多名队员,有三分之一像朱陈敏的外乡人,有三分之一是90后。在他们年轻激情的舞步里,古老的鳌龙鱼灯舞既保留了原生态的海洋气息,又结合现代舞台表演元素增强了节奏感。鳌龙鱼灯舞第五代传承人、28岁的李锋充满信心,“我相信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舞蹈,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祖辈们驾驭大海、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民俗博物馆的生机
连续两届玉环·中国海岛文化节的举办,给玉环民俗文化吹来了发展的春风:2007年,全省首家民办民俗博物馆龙山民俗博物馆在玉城街道外马村建成;2009年4月,郑高金贝雕艺术馆在4A级景区漩门湾观光农业园落成;同年10月,黄福兴船模文化展览馆在坎门街道文化站开馆;2010年,黄仁辉根雕艺术展览馆在县汽摩工业园区建成。
这些民俗博物馆无不缘自民间的热情。
龙山民俗博物馆最初由14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自发组建,收藏了14大类、675个品种、1525件自200年以来,当地渔民和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使用过的器具。这些反映玉环农耕时代海岛民俗文化的古物,98%由群众无偿提供。“我们希望能将玉环特色的海岛文化保存下来,让后人了解祖先是怎样生存的。”84岁的蔡纪明老人说。
正是出于这样朴素而执着的想法,玉环红旗造船厂退休老工人黄福兴倾18年心血,根据实际船只的设计图纸按缩小比例精心制作了近百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模。2009年10月,坎门街道专门腾出文化站的房子,精心布置了一个30平方米的展厅,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这里亦成为坎门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郑高金贝雕艺术馆现在已成为4A级景区漩门湾观光农业园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2009年4月,离休干部郑高金将自己历时20年制作的240多件贝壳工艺品、500多件珍稀海洋标本无偿捐赠给了园区。为此,园区管委会建起了750平方米展厅,并配备了6名专职解说员与维护员。一年多来,已有9万多参观者来到这里一赏贝雕艺术。
小村里的历史文化
楚门镇东西村,因为一个历史文化陈列室而闻名。自2003年起,已有4万多县内外参观者涌入这个地处偏远的小山岙。这让村民戴哲保不由地充满了自豪感。
县志记载,东西村古代文臣武将辈出。从1175年以来,玉环共有7个进士,其中东西村出了4个,全县共13个举人,东西村占到10个。宋淳熙十五年春,朱熹前来东西村拜访时任户部侍郎戴明,并为东西村戴氏宗谱作序。走进该村,千年古樟苍翠挺拔,散布村里的古景点展示着非比寻常的历史沉淀。
然而戴哲宝和村民们直到陈列室建起,才惊觉自己村原来有着这样了不起的历史,那些无人问津的旧东西竟然都是文物。而村支部书记章晓洁高兴的是,通过这个陈列室的创建,村民们保护历史文化的观念强了,爱乡意识、文明意识也强了。
现在,陈列室收集并展出了上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500余件文物。2006年,这里被批准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初,在县文广新局的帮助下筹建起历史文化陈列馆。
“尽管我们村现在还不富,但是通过挖掘这些历史文化,村民们越来越有自豪感。尤其是年轻人,以前开口就夹着粗话,现在,想着不能丢了祖上的脸面,一个个变文明了。”章晓洁笑着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