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地与广东沿海文化的差异

来源:张修羽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9:37 

我是安徽人,在安徽长大,在合肥读的大学,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地人,如今我来到广东已经两年多,虽然还没完全学会广东话,却也完全习惯了这边的生活。两年来,根据我的经历以及我的所见所闻,对于内地与沿海之间的差异,也有了自己的些须浅见。
首先是语言上的差异,这是全中国都知道的事。据我了解,凡是汉族大省,不说市立电视台,至少省立电视台都是全用普通话播音,也就只有广东电视台用的是粤语。而至于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全是广东话,进一家店,服务员第一句话肯定也是用粤语。要说方言,每个地方都有,但绝对不会连官方都使用(少数民族除外),以致于在广东待了几年的外地人,见了面还都要用广东话交流,好象要证明他们就是广东人或者他们已经学会了广东话似的,广东人让外地人入乡随俗的本领不得不说强。
为什么他们要死守自己的方言呢?主要大概是怕自己的文化丢失吧,但我想还有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香港人也讲粤语,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对广东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可是连他们自己的官方语言都是粤语,广东人再怎么着也要用啊!
再则是对子女教育上的差异。
广东地处中国最南边,在封建时代是一穷二白的穷乡僻壤,经常看古装剧的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大凡皇帝要处分哪个忤逆之人时会经常说“发配岭南充军”,所以才有了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想来在古时,岭南这边除了当地原著,也就剩下被皇帝发配过来充军的人了,而那些充军之人心心念念的总会只是何时能再回到天子脚下,对于原著居民,估计没多大兴趣的,也就很难影响到他们。
到了近两个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极度繁荣,广东地处沿海,又因为其他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广东的商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都受到“发展经济”的影响,都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却不在乎读书,所以很多外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广东人很会做生意,学历普遍都不是很高。通过我自己这两年来的接触,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似乎广东人的父母主要教育孩子的都是如何挣钱(我是指我的前辈或同龄人,至于90后,00后倒没了解),而在内地,家长们更重视孩子的升学教育,在我的家乡,我从没听父母说哪家辍学的子女出去打工赚了多少多少钱,唯一听到的都是XX家的孩子考了复旦,XX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
再通过我对周围所能接触到的人的了解,只被我认为是一个基本学历的本科(因为我曾经接触到朋友都是本科生)在他们看来已经是高学历了,而对于做生意,他们又各个都是好把式。
当然,我要申明一点,我对于所有这些差异没有任何偏见,重视学历也罢,重视赚钱能力也罢,我是觉得只要自己活的开心,觉得可以,管别人怎么看,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而已,更何况怎么样都是一生。
等级观念的差异
因为广东偏远,内地曾经的皇权文化对其影响自然非常少。我感觉,就是现在,越靠近首都,人们的等级也都越分明,这个是爷爷,那个是叔叔,这个是姐姐,那个是阿姨;这个是经理,那个是主管,这个是前辈,那个是晚辈等等,决不敢越矩。但在广东就不同了,统称的就是张哥、马姐,即便某些官方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是被普通老百姓称为李哥、黄姐的,这在内地不敢想象。当然,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尊敬还是有的,却总是交往轻松些,至少不会让人有“不同等级”的感觉。至于某个老板、某个经理给普通的员工倒茶,也是常见的事。
正是因为广东对于等级观念如此不在乎,所以当我听到一些词语时,相当疑惑,比如“黄马褂”,又比如“太子”,这是香港现代剧中经常听到的词语,稍微想想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不明白的却是广东既受内地皇权文化的影响小,为什么这些如今连京城的人也不用的词语会经常出现在他们嘴里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我不得而知,但我突然想起一件事,记得上高二分了文理科,我在理科班,却经常听到文科班的学生说“自由落体”“加速度”这些词,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同理可得?
再说说着装上的差异,我感觉广东人比较随意,在很多场合都可以随意拖个拖鞋,不像内地人的郑重其事,我原想,在写字楼上班,总是要白领一些,庄重一些,没想到大部分人还只是穿拖鞋和普通T恤,并没把上班太当公众场合的回事。
至于其他诸如饮食、气候、人文等等的差异,也不肖我多说,大凡来过广东或学过中国地理、历史的人都知道。
我还是那句话,差异其实无所谓,分歧也是正常,中国这么大,总不可能到处都一样,咱看不惯广东人吃老鼠、吃蟑螂,广东人也未必看的惯内地的凡事郑重,归根结底一句话,求同很重要,存异更重要,都是在生活着的人,没有谁绝对错,也没有谁绝对对,上帝从来没为我们制定标准生活方式,连法律也是我们自己制定的,其实只要大家都包容了,也就不存在什么国人不团结之类的问题了,所谓复杂,所谓乱,还不是各存私心!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