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犄角旮旯的舟山曲艺传奇

来源:舟山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2:02:16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12月17日下午,阳光明媚。盐仓海富村的老年协会礼堂里,三四十位老人正安静地看着表演。
台上,一位老婆婆正用舟山方言边说边唱,时立时坐,手上动作丰富,表情时而喜悦,时而惊讶,时而悲伤,时而愤怒。一位老者拉着胡琴,时不时帮着哼上几句小调。
他们是在说书,讲一部《薛刚反唐》的老书,而演出形式则是舟山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滃州走书。
说书的老人名叫王如玉,今年66岁,她洪亮的嗓音中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似这门民间艺术行将没落的昭示。
一生说书,后人难继
在海富村,王如玉说《薛刚反唐》这部书已经第八场了,每天下午唱三个小时,再有几天就能把这部书说完。
这两年,她每年要唱200场以上,因为在舟山,会这门古老艺术的民间职业艺人已屈指可数。
1960年,王如玉为养家糊口接触曲艺,滃州走书陪伴她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年华。现在,她早已名扬舟山甚至宁波、杭州等地,喜欢她的听众给了她一个称号——“曲艺独秀”,如今早已是“大师”级的她笑言:“只要还有一名听众,我就会继续唱下去。 ”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这个说书班子的全部家当。
那位执胡琴的老人据说是舟山的第一琴,叫王令堂,他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定海城内的竺家弄有一个书场,后来迁移到中大街红星饭店对面、工人俱乐部,当时听滃州走书的观众很多,每夜一场,票价两角。在小小的定海城中,这样的书场有五个。 ”
但老一辈喜爱的舟山曲艺终究在时代的变迁中日渐式微。
王如玉是滃州走书的省级传承人,这门操持了一辈子的手艺,让她越来越多次地想到了传承的问题。不过,她直言不讳:“难! ”
王如玉说,“一来,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以前说书的都是职业艺人,现在哪个年轻人愿意把这当做一个职业。二来,说书的技术难度也很高,需要天赋和大量磨练。一个年轻人,就算他能把一部书背下来,也不一定能登台表演,需要的是经验。像我这样的老艺人,一部书我根本不需要背,只要给我个大致梗概,我就能靠即兴发挥说完整。 ”
显然,即使有这样才情的年轻人,也不会去从事这个行当,除非能有像王如玉这样对滃州走书的热爱。哪儿去找这样的人呢?
源于马岙,兴于六横
我市的音乐理论家何直升先生从1973年接触滃州走书,在长年的理论研究中,他理清了滃州走书的历史脉络。
他指出,滃州走书最初是起源于“北滩翁洲老调”,这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已经失传,它的创始人名叫沃小安。关于沃小安的身世,历史资料中有详细的描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将领李世贤命部下黄呈忠攻克宁波,同年九月汪贻钧奉命从柴桥沃家出发渡海攻打定海,却被清军击溃,汪贻钧阵亡,剩兵逃散躲避定海各岙,隐姓埋名苦度生计。
其中柴桥沃氏三个堂兄弟避难于定海马岙,因当时清政府在柴桥追查太平军余党,为此沃氏兄弟有家不能归。其中年龄最小的沃小安在家时不仅能唱各种地方小曲,还会即兴编词哼曲,又有一副好噪子,就化名“安阿小”走街串巷唱曲度生计。
安阿小自编自唱的小调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并很快在舟山本岛流行起来。因古时候舟山称为翁洲,马岙在翁洲之北,又是走动说唱,人们称它为“北滩翁洲老调”。
而滃州走书这个艺术形式的完善是在六横。
同治末年,安阿小得知柴桥沃氏一脉在六横峧头大支村定居繁族,就渡海认亲到六横。大支村沃家的沃阿来也有唱曲的天赋,见族兄到来如鱼得水,兄弟俩边演唱走书,边吸纳外来的曲调丰富走书的艺术涵养。
他们也将串村过街的唱法改为在农闲、渔休时搭台演唱中长篇走书,并将公堂审案用的惊堂木引作静堂木,以示听众静下来;又把单一用竹板、打鼓伴奏增加二胡,丝弦伴唱,且借鉴戏剧中的折扇、绢帕作演出道具。
当时沃阿来的最小阿弟沃阿定只有九岁,却跟着二位大兄长做帮衬。经过数年的耳濡目染,加之大兄长身教言传,沃阿定十五岁时已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兄长的共同琢磨下用地方小调的元素,独创开场时的四句曲调。“所以滃州走书在六横一带是叫做六横走书、桃花走书,在定海一带叫做翁洲老书、莲花文书。 ”何直升说。
而滃州走书的定名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当时要参加省里的汇演,当时的创作人员觉得六横走书的名字太过地方,不够大气,就觉得另取他名,因查到《舟山诗抄》里有张苍水、金湜、程世楷等历史人物对舟山写过《滃洲行》、《过滃洲》等诗篇,特別是明朝定海人陶恭的《滃洲书院》查得注解为弦歌之地,于是就定名为“滃州走书”。
滃州走书是舟山特有
话说沃家三兄弟唱红了六横全岛,又因六横离宁波郭巨非常近,他们时常到郭巨表演,他们的表演深受村民欢迎,有的还向沃家兄弟拜师学艺,因此逐渐传入宁波,经过宁波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糅合了当地的曲艺特色,形成了“蛟川走书”
何直升说:“这是学界公认的,也能在《中国音乐大辞典》中查到:蛟川走书早期源于六横走书。 ”
现在在宁波,听走书的人还很多,王如玉曾在宁波北仑演出,连演四个月,每场都有数百观众。“滃州走书是舟山独特的曲艺种类,有着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精神,它与宁波走书、蛟川走书有着很多不同,虽然表演形式和书目上有一定的相似,但是它们在曲调、调式、唱腔、演奏乐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只要艺人开口一唱,熟悉这两种走书的听众立时便能分辨出来。滃州走书在全国的民族曲艺中是公认的一种独立的曲艺。 ”何直升指出,不能把宁波走书、蛟川走书和滃州走书混为一谈,任何的民间艺术都会因为人口迁移等因素与附近地区的艺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所以难免会有人大而统之地概括。“另外,舟山还有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叫做‘说新闻’,也不能和滃州走书混为一谈,它们两者在初期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但是发展到后来就完全不同了,目前说新闻已经绝迹,滃州走书的传承保护更需要加以重视。 ”何直升说。
行将没落,亟待保护
滃州走书是舟山宝贵的传统艺术,其历史价值是非常高的。我省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周大风教授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滃州走书可能影响了越剧的产生,使滃州走书的价值大为提高。“滃州走书中慢调中帮腔所用的四工火、火四、上工尺等传统工尺谱的唱名影响了嵊县‘呤吓北调’的产生,而‘呤吓北调’正是早期越剧的雏形。 ”何直升说,“周大风的这个理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
只是滃州走书如同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一样,抵不过时代变迁下人们审美价值的改变,“现在的娱乐多种多样,年轻人接受不了这种老的艺术,一旦失去了年轻人,那么这个行业便走向没落。 ”何直升说,“对于滃州走书这样的艺术来说,目前保护比传承发展更为迫切。 ”
何直升认为,必须建立一套档案系统,保留完整的滃州走书的形式和传统书目的演出,在政府扶持下保留一两个走书的班队,是为保护。
而在保护的基础上,舟山也是有能力好好继承和发展这门艺术的,关键在于内容上的创新,比如把长篇书目改称短篇,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在演出的形式上,也可以尝试一下多人伴奏或者群口说书的路子,只有内容和形式跟得上时代了,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就像看电影、看相声那样来听走书。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