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时代,城市正从地上向地下移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15-05-20 22:03:0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地处北京丰台的总部基地近日宣布,将打造140万平方米的巨型“地下城”。10月,北京市领导强调要加强地下交通系统规划,通过地下空间疏堵;《武汉市主城区地下空间规划导则》进入审查审批阶段;9月,《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结束……一切改变都在地底悄然发生,随着蔓延的地铁线、地下通道、地下商城……在中国,获得轨道交通建设批复、已经及正规划修建地铁的城市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沈阳等29个,更多的城市蓄势待发。各地政府纷纷将大力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上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钱七虎认为,发展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和节省能源的最简单可行的办法之一。他曾与其他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美元即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而10002000美元之间则是开发利用的高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3603美元,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地下工程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祝文君认为,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情况,应该进入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了。

未来城市发展离不开地下空间

过去国内对城市地下空间认识不足,最近这段时间对这个问题是空前的重视、空前的推动,认识突飞猛进。最新这轮对地下空间的关注始于今年中秋前夕爆发的北京大堵车。这场一天拥堵路段多达140条的“创纪录”式大堵车使“大城市病”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是“大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国际上的诸多实例一再证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中心密度、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最有效的途径。

当地面变得昂贵而紧张,人们开始往“深处”考虑,向地下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的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恶化等问题越严峻,向地下发展就越必要。地上交通拥堵,就发展地铁、地下快速路、地下停车场等地下交通设施;城市要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就把垃圾处理厂、变电站等影响环境的设施拿到地下;地面建筑重视利用其埋在地下的部分,就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各类地面设施逐渐拿到地下,就给地上腾出了空间,可以做绿地、公园等其他用途。

一般来说,地下空间的资源量就是城市总面积乘上开发的深度,再乘上可开发系数。几年前,祝文君等对北京旧城区地下空间容量进行测算,结论是以当前的建设水平看,地下空间的开发潜力折算成建筑面积,与地面现有建筑面积大致相当,甚至还要多。充分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完全可能使城市空间倍增。

早期,一些城市对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开发的时候不开发,城市运转就成了问题,北京地铁的滞后发展就是一例。今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一文中提到,北京在已经严重交通拥堵的2004年以后才确立大力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的政策,错过了培育公共交通出行的最佳时机。地铁之外,地下快速路、地下停车系统等地下空间规划,现在看来也远远不够。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认识还要加强,城市建设要有前瞻性。

城市发展不断提出的需求,必然会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这是学界的共识。国际上,早在1991年召开东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学术会议时,便有这么一句话:“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地下空间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吉迪恩•格兰尼认为,人们未来会搬到地下,以保持城市的完整性,把地上的空间留给自然和艺术。格兰尼或许看得太远,祝文君对未来城市地下图景的描述是:地铁站点周边一定会有地下空间,在人流、车流密集的城市重要地区,肯定是立体化开发,形成大型地下综合体式或是通道与节点结合的网络式地下城。地铁与很多建筑在地下相连。

机制缺失下的高速发展

据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资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较早的上海,已开发地下空间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在北京,每年计划增加约3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到2020年,将建成9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人均5平方米;在武汉,规划在主城区684平方公里范围内,到2020年建成20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在长沙,计划在城市西部一个水面数万平方米的湖泊下,建设水下商场、酒店、公共休闲设施等工程……

一方面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相关机制的严重缺失。在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上走在前沿的开发商,率先遇到了问题。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即将投入使用时,地铁投融资方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发现他们开发地下空间的构想陷入困境。现行法律对地下空间的产权关系没有明确,地下空间的管理机构也不明确。如果不是地上地下一体开发建设的工程,而是单独建设地下工程,找谁提申请?接受申请的部门根据什么核发规划许可证?地下空间建成后归谁所有?谁来维护,利益归谁?都说不清楚。祝文君等人曾受公司委托,研究黄庄站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他们想通过地下空间,与周边的海淀医院、海淀剧院、新中关购物中心连通,形成完整的地下商业配套,分流地面的人流车流。但政策上,各部门不知道支持还是反对这种开发,支持的话,怎么支持没有具体办法,各家要谈判,以谁的利益为准,没有根据。没有制度支持,规划难以实现。

真正关系到社会公众的,还有地下空间的安全及环境问题。长期关注地下空间环境污染问题的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迪云调研发现,广州很多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部分地下空间的有害气体浓度高出地面5倍。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地下商场的有害气体污染状况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受访的263名地下空间从业人员普遍反映有气短、胸闷、乏力及关节肿痛等身体不适症状,远远高出同样工作内容的地上从业人员。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行政部门负责地下空间环境的管理。地下空间安全上,我们的研究深度也还不够。祝文君称,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曾因地下商场发生火灾及煤气爆炸事件,暂缓批准相关建设项目,通过研究找到应对措施,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后,才又恢复建设。从1995年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到今年3月的莫斯科地铁袭击事件,一场场灾难不断提醒人们,地下空间安全必须引起重视。

地下文物保护也日益引起关注。北京市政协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4191项新开工建设项目,近98%未进行过文物勘探。北京西客站南广场地下车库工程发现古墓,考古人员到场时,墓室已被剖开,墓中文物不知去向;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和停车楼施工时发现石碑,施工单位拒绝文物和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和保护……

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管理体制,有助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当前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直接相关的机构包括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民防、消防等十多个,与地下空间有关的法律规范内容分散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人民防空法》等诸多法律规范中。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联动机制,很多问题在现有法律规范中难以找到解决依据。

地下空间一定要充分规划

钱七虎、祝文君等学者普遍认为,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一个致命瓶颈,在于规划不足。规划不足的结果是秩序混乱,盲目开发。一些该建地下空间的地方建得不够,不该建的地方在滥建,已经建好的地方又发现建得不合理,效果不理想。广州、深圳修地铁时,遇到建筑线路上存在高层建筑桩基的问题,付出了巨大代价;曾有武汉城市名片之称的洪山广场,花巨资建成仅8年,就因修建地铁而全部拆除,被公众质疑当初怎么做的规划;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建筑群没做好地下连通;备受诟病的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换乘地铁的人们要上楼、下楼、转弯、前行,从地下走到地上,再从地上走到地下…… 与地上建筑不同,地下空间一旦建成,很难再进行修建或拆除,如果没有建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永远都会是低效率运转的系统。此外,地下空间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空间资源,对其开发必须适度,要做好充分的保留,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出余地。过去北京没有对地铁站点周边的地下空间进行规划,建完地铁就完事,现在开始重视,准备覆盖全了,但现在规划的覆盖面和内容深度绝对还不够,一定要做充分的规划。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