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港币买日用品平4成 假日游人7千升数倍
庚寅虎年,一颗小小的绿豆搅动老百姓的神经,也揭开了中国通胀大戏的序幕。“豆你玩”之后,“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你去”、“煤超风”等陆续有来,神州大地涨声一片。在人民币连续两轮持续升值之后,精明的深圳主妇们发现,深圳与香港的界街─中英街上,以港币结算的日用品比深圳便宜了近4成,部分商品价格甚至比香港超市还低。于是,落寞10年后,中英街“咸鱼翻生”,再度火红起来,成为深圳人的购物天堂。
近月,内地CPI涨幅一浪高于一浪,寂寥多年的中英街也随之再度热闹起来,店铺人头涌涌,整条街每天人流从过去不足千人,增加到当前平均4千多人,周六、日更达到6、7千人,翻了数倍。进入12月,节庆气氛渐浓,来自广州、东莞、中山等地的居民,把中英街当成了避“潮”的港湾,小小界街随处可见人如潮涌的盛景。
千元狂扫日用品
周六下午4点,深圳家庭主妇王女士从中英街出来,两部小推车将汽车后备箱里装得满满当当。这些不是奢侈品和进口化妆品,而是价值千元的生活日用品。她心满意足地向记者算起帐来─某品牌面膜深圳卖70元人民币,中英街只售50元港币,加上汇率差价,便宜近26元。某品牌小麦草芦荟汁1升装,单价10港元,比香港超市零售价都便宜近5元。需求量较大的奶粉,安怡成人奶粉小鞭在中英街售价也仅90港元,比深圳便宜近2成。
过境大厅迫爆人
记者最近分别于工作日和周末两进中英街。在工作日的早晨,中英街关口前的回归广场和二楼过境大厅前的楼梯上便已站满了排队等待过关的游客。上午10点半左右,等待出关的队伍已排到距关口百余米处,11点后人流一度暴增,过关出口增开至3条。
走在中英街宽6米,长250米的界街上,只见人头涌动,一派货如轮转生意兴隆的景象。深圳方的店铺虽仍关门歇业,但港方店铺大都重新开张,不少店铺虽然仍挂着卖黄金的招牌,但已不做黄金生意,改行卖药品、日用品。工作日期间,游客和从深圳来购物的居民比例各占一半。
生意兴隆做唔停
到了周末,以购买日用品为主要目的的深圳乃至周边城市居民则是购物大军的主体。港方的每个店铺内人头涌涌,负责补货的店员推着手推车在街上一路小跑送货。到下午2点到4点间,出街的关口排起数十米的长队,每个人都提着几个购物袋。
经营日用百货生意的港人巫女士告诉记者,11月以来生意好得出乎意料,周末高峰期销售额近万元,收银员几个小时没停手。“我卖的都是几十元的日用品,有这个销售额已经很可观了。”她说。另一位售卖皮具的香港老板陈先生称,外地游客也明显增加,旅游箱包销量很好,“几百元一个的箱包,每天比过去多卖20来个,游客大多买来装日用品方便托运。”
作为中英街仅有的3家餐饮店之一,联发中西餐厅近日也生意爆棚。店员告诉记者,以往餐厅顾客多以街内居民为主,现在增加了很多来购物的消费者,“这里的消费比深圳的很多茶餐厅便宜,无论游客还是来购物的深圳人,都选择在这里吃饭、歇脚,之后继续购物。”
赴港消费模式变
中英街港方店铺现已无空置店铺可租。新界沙头角区议员温和辉介绍,以前中英街一个铺租金至少22万,一条柜都要5万,现在一个铺头不到一万的都有。如果生意开始好做,许多房东明年有意加店铺租价1至3成不等。
“这条250米的小街,见证深港市民生活几番起落。”中英街社区工作站站长刘伟强感慨道。他说,在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的大环境下,香港与深圳物价倒挂,传统的消费模式迅速发生改变。内地居民尤其是深圳居民赴港消费的模式,正由一年几次的观光购物,改变为一年多次日常消费,购买的商品也从珠宝首饰等高端商品转为日常用品,这批消费大军无疑为2010年香港的零售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