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民间文化奇葩——跳蚤舞

定海民间文化奇葩——跳蚤舞

来源:张文亚   发布时间:2015-05-20 22:08:04 

据《定海县志》(1994年7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载:“跳蚤舞,形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因其舞姿酷似跳蚤得名。原只有两位舞者跳跃逗趣,无人物情节,民国11年(1922)白泉有将‘济公斗火神’情节融其中,始有人物形象。 1954年搬上舞台,次年2月获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一等奖。 1985年摄成录像片编入《全国民族舞蹈集成》。 ”

据民间老艺人相传,“跳蚤舞”最早由福建传入至普陀沈家门,再流传到定海。舞蹈由一男一女组成(旧时女角男扮)。男角丑扮,头带稻草圈,脚穿草鞋,女角涂脂抹粉、红袄绿裙,手持花伞、折扇。两人有节奏地不停地踏跳,耸肩、扭腰、调情、逗乐。舞蹈以男舞为主,“八字步半蹲式”踏跳而进,女舞为辅,躲闪、退避,动作中旧时还不免夹杂一些不雅动作,意在取悦观众。整个舞蹈轻松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夸张、诙谐、节奏强烈的舞蹈极好地烘托情绪,活跃气氛,表达了喜悦欢快的感情与心境。因而成为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族舞蹈。后发展成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舞蹈,以示送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故民间又称“跳灶舞”。而更多则在各庙会赛会队伍中出现,尤其男舞者的“八字步半蹲式”跳跃酷如蹦跳的跳蚤,“跳蚤舞”今名又传扬开来。

定海旧俗,民间赛会十分盛行,而白泉向来更甚。民国11年(1922),赛会照例又起,时在白泉教书,能歌善舞的章孝善觉得赛会中的“跳蚤舞”虽诙谐风趣,但总略嫌单调乏味,就思索着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济公斗火神》中的“火神变化为进香的美艳少妇妄图混进净慈寺纵火,济公识破火神诡计,变成劈柴的小和尚在寺院门外,故意百般戏弄,阻其入内”的一段情节溶入“跳蚤舞”中,章孝善自编自舞出演。舞中男饰济公摇身一变而成的俊扮小和尚,身披袈裟,腰系草绳,手持破扇(也有持二棒的)。女饰火神变成的美貌少妇,红衣绿袄,手持花伞香篮。 “火神”欲进寺院纵火,济公则戏之,阻其进入。一进一退,一躲一闪,时进时退,时躲时闪的舞蹈动作贴切地融于情节中,并改先前的男进女退为女(火神)进男(济公)挡。整个舞蹈诙谐风趣依然,情节性加强。由于内在含意明确,舞蹈语汇自然丰富,构图、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气氛更加热烈。尤其,阻止火神入内的艺术创意更表达了海岛民众驱赶火神,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自此,赋予一定情节内容后的“跳蚤舞”跃上一个新台阶,更受到群众的赞赏与喜爱。章孝善也成为新版“跳蚤舞”始祖而载入地方文化史。

白泉“跳蚤舞”第二代传人何志福(1920年出生)11岁开始学“跳蚤舞”。那时何志福在万金湖小学(白泉小学前身)读书,学校里要挑选活跃分子学演“跳蚤舞”,他被挑上了。后来竟成了章孝善先生唯一得意的弟子。当时和何志福搭档的是章先生的儿子章新华,章扮演火神,何扮济公。

1953年,白泉高家小唱班高生祥、高如兴父子及何志福等民间艺人把“跳蚤舞”改编成群舞,配上舟山锣鼓曲调,把渔民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作为表演内容,并将其搬上舞台,先后在村、乡、县三级礼堂上演出,使“跳蚤舞”的知名度更响。

1955年年初,舟山地区文化馆领导指名要白泉选送“济公阻火神”跳蚤舞参加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典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何志福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男女合演”的想法,得到了文化部门领导的支持。于是普陀沈家门的张雅珠成了何志福的搭档。真正的男女合演毕竟是史无前例的,过去男男合舞中某些过于轻佻的、夸张的动作要适当收敛,既减轻女角色的动作力度和心理压力,又要保持舞蹈主题的原汁原味;既要增强舞蹈的艺术色彩和美的旋律,又要起到雅俗共赏、让舞蹈所要表达的语言直抵观众心灵的效果。经过半个月的反复改编、加工、磨合、排演,2月16日—21日,他们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了两场,从61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如果说融进“济公阻火神”的故事是“跳蚤舞”一次历史性的创新,那么,男女合舞无疑又是“跳蚤舞”一次重大的革新,而且第一次的男女合舞就让舟山“跳蚤舞”在全省会演时技压群芳,获得殊荣,更增加了何志福表演信心。1957年,何志福的男女合舞“跳蚤舞”又与舟山贺郎调婚礼舞等再上省城参加第二届全省会演,又获嘉奖。从此“跳蚤舞”声名远扬,成为舟山享有盛名的特色民间艺术作品,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常客。

文革开始后,“跳蚤舞”被视为封建糟粕而禁演,破“四旧”时何志福怕被抄家时搜出证据,无奈中把演出的道具衣帽全部烧毁。直到1982年,舟山电视台拍摄海岛风情节目,年逾花甲的何志福和他的女徒弟在白泉浪西村的海滩边再次跳起“跳蚤舞”,围观的乡亲挤满了整座海塘。而那次演出竟使“跳蚤舞”第一次上了电视。尔后,随着民间舞蹈收集整理工作深入开展,民间艺术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1985年,“跳蚤舞”被摄成录像片编入《全国民族舞蹈集成》。 20世纪90年代,“跳蚤舞”作为主要民间艺术形式出现在“白泉振兴会”、“白泉八百农民进城闹元宵”、“白泉杨梅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上,“跳蚤舞”重趋活跃,并逐渐在舟山各地普及。 2003年,舟山市举办大型踩街活动,经过革新的“跳蚤舞”成为踩街活动亮点,普陀展茅把“跳蚤舞”和踩高跷结合起来,成为“跳蚤舞”新品种——“高跷跳蚤舞”。 2005年,“跳蚤舞”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志福也先后荣获定海区“十大民间名艺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蚤舞)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最近几年,在何志福的带动传承下,白泉镇涌现出一批“跳蚤舞”传人,其中白泉村程庆福一家三代均会跳蚤舞,在20世纪90年代白泉镇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中,都有程庆福和妻子陈阿苏合演的“跳蚤舞”;进入21世纪,程庆福的一双儿女程勇和程琦,接过了父母的接力棒;而程勇兄妹办的白泉新苗幼儿园的小朋友(包括老程的孙女),也学起了这一民族舞蹈。2008年,白泉新苗幼儿园被定海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蚤舞传承基地,程琦被区政府授予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蚤舞)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0年11月8日,由程琦带队的新苗幼儿园跳蚤舞表演队,作为表演嘉宾代表舟山军团,在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上亮相,受到广大观众赞赏。

附:白泉跳蚤舞表演动作

济公身穿僧衣帽,颈套须珠,腰系草绳,手握二根竹板(过去也有手握破扇的),一闪左一闪右,阻挡火神行进;火神身穿红绿花袄,一手握柄花伞,一手拿着手绢(过去也有提着香篮的)一闪右一闪左躲着济公前进。明快的节奏配上粗犷的舞步,表演时二人的动作体态要形成一个对角,眼睛要对视,还要带着笑,火神是媚笑,济公是戏笑。济公的动作相对复杂、规范,分原地月板、斜角月板、拱头敲板、跳脚月板、折腰月板、跳脚双手拜、敲木鱼、甩须珠8套动作,每套动作都要把舞台的四角兜转一圈。这8套动作都含有技巧,是需要勤奋苦练的;火神的动作相对简单、自由。但要不停地旋花伞、旋手绢、扭身段也需要一番功夫下去。在表演艺术手法上主张实表其物、虚实结合。在形式上主张道具的拟人手法表演,演员通过竹板的分合自如、花伞在舞蹈中蕴涵风调雨顺“庇护”美好生活的寓意等等,以虚拟写意或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刻划各种人物形象,抒发细腻的感情变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