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渔业:蓝色低碳经济的新兴产业

来源:王泽农   发布时间:2015-05-20 22:08:2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碳汇渔业是近期出现的渔业发展战略新概念,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占有显著地位,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产业潜力,海水养殖业有希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碳汇渔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什么是碳汇渔业?其意义是什么?碳汇渔业能否成为推动渔业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与唐启升院士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张显良院长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碳汇渔业,在很多人眼里还是陌生的,两位专家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概念,让读者加深一下我们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唐启升:“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CO2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而“碳源”就是指向大气释放CO2CH4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张显良:相应的,“渔业碳汇”就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2,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因此,可以把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CO2浓度效果的渔业生产活动泛称为“碳汇渔业”。

唐启升: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海洋碳汇,相应地亦可称之为海洋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捞业等。“碳汇渔业”这一提法应更多理解为“发展的理念”,我期望它能成为推动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业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成为发展蓝色低碳新兴产业的示范。

主持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碳汇渔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张显良:生物碳汇扩增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要。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后者既可以通过工业手段,也可以通过生物固碳来实现。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通过工业手段封存温室气体,成本高、难度大;而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尽管是最大的碳排放国,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既不能不顾气候变化现实走高碳排放发展的路子,也不能受温室气体减排的过度约束,贻误发展机遇。因此,寻求一种两者平衡的发展模式并进行相应的产业(包括渔业在内)调整和升级就尤为重要,发展碳汇渔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唐启升:具体数据可以更直接地说明问题。我国的海水养殖以贝藻类为主,1999年~2008年间,通过收获养殖海藻,每年从我国近海移出的碳量平均为34万吨;而通过收获养殖贝类,每年从我国近海移出的碳量平均为86万吨。两者合在一起,1999年~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共计4400多万吨。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我国海水贝藻养殖这10年对减少大气CO2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0多万公顷,直接节省造林价值400多亿元。作为海洋大国的我们,应积极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

主持人:海水养殖不是传统产业吗?为什么说它可以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呢?

唐启升:海水养殖业的产业性质往往被人归之传统产业。如果换个角度,能不能说它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呢?第一,海水养殖不仅改变了中国渔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国际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第二,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看,到203016亿人需求增加1000万吨水产品,海水养殖将是主要的支柱;第三,从产业产出的贡献看,既保障食物安全,又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第四,从产业发展的科学内涵看,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突破点。前不久在中国工程院与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一次咨询研讨会议上,已把海水养殖和海洋药物归到新兴的生物产业中。这样看来,海水养殖业有希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的示范。我也期望,突出一点,带动全局,推动生物经济和蓝色经济的发展。

张显良: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按照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将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230万吨碳;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吨,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吨。因此,碳汇渔业的发展对我国和世界食物安全和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含量都将做出重大贡献。

主持人:两位专家对我国发展碳汇渔业有什么具体的设想吗?

唐启升:鉴于渔业具有十分明显和重要的碳汇功能,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渔业行政部门应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促进渔业碳汇功能的发挥。

关于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我有四点建议:一是端正认识,强力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为发展蓝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提供一个示范的实例;二是推动规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设,包括浅海海藻(草)床建设,深水大型藻类养殖和生物能源新材料开发等;三是尽快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算和检测体系,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四是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全球的蓝色碳基金,推动我国海洋固碳和渔业碳汇建设。

张显良:我也有四条建议。首先应重点发展经济藻类养殖,建立人工藻礁增殖区,修复藻床及生物环境,有效利用海水资源,适当开辟大型经济藻类的养殖区域。

其次应拓展贝类养殖区,构建贝、藻复合养殖模式,呈现多营养级养殖种类并存的形式,实现碳的汇集、存储和固定的系列化。另外,滤食性水生动物的增加也能加快水体中生产力的利用,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措施,开展生态养殖。

三是开发海洋循环经济的新模式,根据海域的容纳量,把不同营养级的种类组合到一起,实现低碳养殖。

四是增加投放可促进固碳作用的人工鱼礁数量和相应的渔业资源增殖流放数量,选择适宜增殖品种,充分利用现有种苗繁殖场、驯养场,通过底播增殖、人工增殖放流等手段,全力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

主持人:“碳汇渔业”这一理念是否适用于江河湖泊的渔业发展?

唐启升: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江河湖泊渔业的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水渔业从理论上讲是一样的,符合“碳汇渔业”的内涵。

我国内陆以天然饵料为主的大宗淡水鱼、贝类渔业和近海、浅海贝类和藻类养殖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大农业产业,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健康的高档水产品食物,同时又对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作出很大的贡献。

主持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碳汇渔业战略应当从哪里着手?

唐启升:我觉得碳汇渔业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有目的地发展养殖贝类和虾蟹类养殖业,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渔业经济效益,强化碳汇功能,还可具有赚取可观碳信用额度或增加国家碳汇储备的潜力。因此,围绕与渔业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循环的动态机制等开展综合研究并建立相应的长期监测观察台站是迫切需要的。这些工作应该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总体行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加以重视。

碳汇渔业的基础研究不足。我们尚未在碳汇渔业理念的指导下系统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中碳循环的规律等基础性研究,也没有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碳通量观测研究网络。此外,在渔业方面也缺乏较为长期而固定的科研团队、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张显良:碳汇渔业的应用技术和体系也有不足。目前某些捕捞和养殖(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虾蟹类等)渔业还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能、低效率、低效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渔业产业的可持续性。

碳汇渔业的标准、政策和法规尚不健全。需要借鉴其他领域(如森林碳汇)的经验,建立规范化的、与国际接轨的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并设立相应的权威性的渔业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机构。

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机制尚待完善。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同时有可能要承担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应积极寻求和参与国际合作,尽量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自主开展低碳技术和碳汇渔业体系的开发研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