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成果产业化仍需“给力”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嫦娥一号”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23日下午表示,中国的航天科技成果不能满足于发射成功,“凯歌要奏在应用上”。
在中国科协举行的“科学与媒体对话——嫦娥二号卫星探月”活动上,栾恩杰表示,与航天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航天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探月工程实施以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已经具备了进入深空的能力,就现在的能力而言,完全可以走得更远。”但栾恩杰同时表示,中国离航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距离还太远。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航天没有开始产业化的步伐。”他说,从应用卫星来看,比如气象卫星产业化的情况就非常好,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寿命达到8年、10年,这就为今后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他举例称,风云二号同步卫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数据;海洋卫星也及时提供了大量数据,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国的导向系统“北斗”2012年就可以完成亚洲地区区域导向,2020年左右,如果达到30几个卫星,就可以做到全球覆盖,为陆路、水陆交通,为野外工作的人提供导向服务。
栾恩杰说,“从航天基础设施看,国家需进一步努力,不断提高有效载荷的水平和测控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增强了,就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航天科学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也对记者表示,中国一直在把航天科技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中国在应用卫星方面已经与国外合作多年,将扩大与尼日利亚在通讯卫星方面的合作,目前正在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加强沟通交流。
对话会上,栾恩杰向记者透露,嫦娥二号任务完成后,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将实施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三期工程的论证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具体方案要报国务院批准。”
他说,月球探测对推动科技进步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比如,可以带动航天技术的突破,包括空间机器人(300024)、太空材料、导航与控制技术、空间动力学、深空测控通讯等;带动基础学科的研究,比如人工智能、大气模型、空气动力学、电子与通讯等;带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栾恩杰称,中国的探月工程以探测为起点,将通过三期工程的实施,建立起完整配套的深空探测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应用能力,获得一批自主创新的航天工程技术和月球科学研究成果,为后续载人和深空探测等活动奠定必要的技术、物质和人才的基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